“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唐代孟浩然這首詩好像是為茗洲村寫的。
休寧縣流口鎮茗洲村,率水河畔一個典型山區生態村。該村被青山環抱,四面竹樹環合。村中滿是碧綠茶園,分布在率水沿岸的沖積洲和扇立面上。
率水在茗洲轉了個彎,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徽州多產茗,然以茗名村,僅休寧西部流口鎮之茗洲。茗洲以盛產極品綠茶而著名,茗洲炒青是“屯綠”中的佼佼者。具有條索緊結,壯實勻整,鋒毫顯露的特點,以香高持久而著稱。
李浩,1994年出生,土生土長在茗洲這方土地上。采訪他那天,他穿著一件高領羊絨衫,干凈利落,一條牛仔褲顯示出他的高挑,給人的初印象是一個陽光帥氣大男孩。一起談起茗洲茶,他兩眼放光,侃侃而談,一雙眼睛都靈動了。
李浩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大城市工作,緊張而忙碌著。忙完工作之后,他常常苦苦地思考,人生應該怎么規劃,以后到底要從事什么行業,發出靈魂拷問。
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親勤勞樸實,母親聰慧能干。他的母親汪鋒秀是連續三屆黃山市人大代表,2016年創辦了茗洲峰秀家庭農場,并開始了茗洲茶的制作與加工。她把家庭農場辦得順風順水。2021年,李浩母親突然患了腦中風,給李浩一個晴空霹靂般的打擊,媽媽無助的眼神,深切地期望他回家鄉幫助她一起繼續創業。他經過內心的激烈斗爭,毅然決然離開繁華的城市,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山村,開始他的返鄉創業。他微笑著和我們說:“我應該算創二代吧。”我頻頻點頭。
他呷著一口茗洲茶,和我們說道,回鄉創業,還有一個最大的愿望,他說:“我的根在茗洲,回歸故里報答鄉梓是我最大的心愿。”
創業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大學他學的是建筑工程專業,和茶葉是半點關系都沒有。他說:“還好,我在茶樹底下長大,從小耳聞目染,對茶葉還有一定的基本了解。”但真正到2021年全面接手家庭農場的時候,還是覺得壓力山大。產供銷、茶葉機械改造、新品開發、企業管理等樣樣都得自己來。這時,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
痛定思痛之后,他更加堅定對茶葉知識學習的渴望。新品開發、精細化管理諸如此類問題,讓他夜不能寐。于是,他如饑似渴地學,有時看茶葉方面書籍一看就到凌晨兩三點。他向書本學,向當地制茶師傅學,參加省、市農業部門舉辦的新農人培訓、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還走出去,到浙江、福建參觀學習。一系列的學習,他增加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外出學習回來以后,他開始從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制作入手。李浩意識到,茗洲村的茶葉跟不上發展的需要,茶葉總體品質因為諸多因素良莠不齊,品牌在外也叫得不夠響亮,怎么辦?從引進最新的茶葉加工設備和先進的技術著手,改變茶葉初制加工廠加工能力,為提高茶葉品質注入了強勁動能。
他說:“沒有一定規模,很難有好的效益。”為了改變原來峰秀農場小作坊模式,他先后購買殺青、揉捻、干燥設備,提高了加工能力。添置的遠紅外熱風殺青機,在流口鎮是首臺,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由此,他提高了產品產量和質量。2024年,生產茗洲名優茶3000多公斤,基本上通過抖音、微商等線上銷售一空。收購生產加工初制茶葉13萬公斤,銷售收入達410萬元,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他大膽探索,走有機茶創新發展之路。他制定標準、規范流程;他抓合作社的發展,帶動村民致富;他搞技術開發,提升茶葉品質。可以說,李浩已初步抓住了茗洲茶品質發展的“牛鼻子”。目前,茗洲峰秀茶葉專業合作社,流轉了村里16戶205畝茶園,合作社成員有30多戶。合作社每年給予租金補貼,每年免費提供有機肥、生物有機農藥發放給農戶,為合作社農戶進行技術指導,統一病蟲害防治等服務。去年,合作社每戶茶葉收入達1.8萬元,人均有4000多元。峰秀農場還幫助流口周邊茶農銷售茶葉,增加茶農收入。對一些困難農戶茶葉進行溢價收購,助力他們提升收入。
他對產品開發和市場開發也另辟蹊徑。當年峰秀農場的產品做得很雜,不精不強。他說:“做哪些產品,不做哪些產品,要以市場為導向,既要做加法,又要做減法。對于適銷對路的產品要做加法,做大做強。對市場反應平平的,立即做減法,立刻止損。”
他針對女性市場開發出桂花紅茶、玫瑰茶,產品一上市,深受女性消費者青睞。在市場開發上,根據不同消費群體,量身定做適合價位的產品。在開發一種產品時,根據市場反應度,銷售量多少,通過數字化分析,推出適合消費者的主打產品。同時,根據茶葉品質進行定級,形成自己的價格體系。
他把握好茶葉加工的源頭關。茗洲炒青由原來的不注重外形向外形注重轉變,現在的茗洲炒青不是以前傳統的炒青,它已脫胎換骨演變成一款名優茶了。
付出已經得到回報。2023年,李浩入選“新時代百名黃山好青年”,榮獲2024年休寧縣十佳鄉村創客,獲選第六屆黃山市青聯委員……“看到一份份榮譽,心里確實很高興,既是鞭策也是鼓勵,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希望能為家鄉茶產業多做一些實事,這也是我返鄉創業的初心。”李浩說道。他帶著我們去了家庭農場的一片茶園,步伐邁得飛快。
結束了采訪,李浩送我們出門。他走在當年母親沖破了層層阻礙開辟的簡易機耕小道上,穩健又迅疾。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