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老街,宛如一位飽經(jīng)歲月滄桑的時光老人,時常輕輕抖動著那歷經(jīng)風雨的胡須,娓娓講述著那些悠遠而深邃的歷史故事。
踏入這條街上承載著無數(shù)人紛繁記憶的沉浸式“電影制片廠”,仿佛步入一座時光交織的博物館。滿眼的懷舊物件,每一件都散發(fā)著獨有的魅力。那臺蒸汽火車頭,恰似一位沉默的巨人,靜靜地佇立在那里,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喧囂與繁華。夜上海民國時期的風情畫卷,瞬間在眼前鋪展開來:身著旗袍的女子身姿搖曳,盡顯婀娜;黃包車上坐著油頭粉面的公子哥,身旁放置著象征身份地位的精致提箱。這些鮮活生動的場景,剎那間將我們拽回到那些已然遠去的難忘歲月之中。
“電影制品廠”由福建老板葉浩先生創(chuàng)辦。屯溪老街如活動的《清明上河圖》,所蘊含的濃烈歷史滄桑感,以及那濃郁的文化氛圍,深深打動了他。而葉浩行伍出身,軍旅生涯于他而言,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jié)。他堅信,老街能夠承載起他的夢想,于是,在2024年5月,沉浸式體驗館應(yīng)運而生。此后,這里客流絡(luò)繹不絕,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網(wǎng)紅打卡點。
走進軍旅題材的攝影場景,恍惚間,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紅歌歲月的激情撲面而來,激昂的旋律似乎在耳畔聲聲回響。這里的一切,瞬間點燃了內(nèi)心深處的熱血,畫面如同電影一般,在腦海中不斷放映。
遙想煤油燈時代,多數(shù)電影題材都洋溢著愛國主義情懷,它們陪伴著我們與共和國一同成長,成為了我們少年時光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農(nóng)村,那時放映電影采用的是雙人騎踏摩擦發(fā)電的方式。然而,由于腳力難以保持均勻,電影的光線便時明時暗,極大地影響了觀看效果。后來,為了改善各生產(chǎn)隊制茶時的照明條件,購置了電動機,通過柴油機帶動電動機來摩擦發(fā)電。可即便如此,電壓依舊不穩(wěn)定,加之工作人員技術(shù)有限,在操作柴油機或發(fā)電裝置時,故障時常發(fā)生。電影常常放到一半就戛然而止,觀眾們難免失望、沮喪。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村里通上了高壓電,山上的群眾才終于能夠不受干擾地完整觀看一場電影。電影事業(yè),就這樣隨著時代的車輪,緩緩向前發(fā)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隨著電視機的逐漸普及,露天電影放映悄然落下帷幕,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銀幕上曾經(jīng)閃爍的畫面、露天廣場上回蕩的歡聲笑語,都已經(jīng)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不會被磨滅。
文化,無疑是一代代人血脈相連的堅實紐帶。電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承載著近代史的深刻記憶,陪伴著一代人成長,已然成為中華文化血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一幀幀膠片,記錄下大清王朝的衰敗、鴉片戰(zhàn)爭的殘酷、抗美援朝的民族氣節(jié)以及那悲壯的犧牲……它激勵著一代代人踏上艱苦奮斗的征程。如今,曾經(jīng)飽經(jīng)滄桑、傷痕累累的中華民族,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走出“電影制片廠”,我的心中感慨萬千。我已然成為這段歷史的一部分,如同老街里那些靜靜陳列的老物件,在時光的長河中泛著幽微的光芒,訴說著過往的故事,見證著時代的滄桑變遷。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