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作家赫東軍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天河》(重慶出版社),在書的扉頁上引用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一句話:好像有股洞察一切的光亮,使她能看到一切事物形殼之外的本質。
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赫東軍,有著漫長的創作經歷,他最初以創作兒童文學贏得名聲,并獲得過很多獎項,同時還發表了大量的其他題材的短、中、長篇小說。從他的創作履歷來看,《天河》這部長篇小說是赫東軍近些年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用了七年時間才最后定稿出版,顯示出了作家對這部作品的特別厚愛。
因為扉頁上引用《百年孤獨》的話,所以我在開始閱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始終沒有脫離“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視角,但也由此帶來非常矛盾的心理:既想看到作者對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精彩呈現,又不想看到作者拘泥于此,變得束手束腳,被“魔幻意識”所羈絆。任何文學作品在具有思想深度的情況下,寫作手法并不是主要問題,但我還是特別好奇,《天河》的寫作能否呈現中國作家對“魔幻現實主義”的“東方解讀”,在卡彭鐵爾、馬爾克斯、富恩特斯、科塔薩爾等拉美作家鮮明風格的背景下書寫,又能否給寫作者帶來寫作手法上的新突破,能否在思想上帶來深度拷問,正是因為這諸多的疑問,閱讀《天河》成為一種特別的期盼。
赫東軍深愛拉美美學,也曾進行過深入研究,他一直想要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表達這種內心的喜愛。《天河》就是這樣的大膽嘗試。
《天河》的故事并不復雜,通過少女高潔的視角,講述她與外公以及外公的女人,一起回到天河鎮生活的故事。這樣的敘事構架對于長篇小說來講,聽上去有些單薄,但也正是這所謂的“單薄”,也才更加考驗作者的敘事能力——能否在薄薄的鏡面上建立起來長篇小說的龐大建筑,建立起來一座真正的敘事王國。
赫東軍在《天河》中,以日常生活為敘事主線,用凝練的語言、平緩的講述,在貌似平淡之中,不動聲色地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息。“天河鎮”是作者虛構之地,但在這個虛構之地背后,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那就是萍鄉。萍鄉作為《天河》的故事背景,對中國五十歲以上讀者來講,是非常熟悉的地理標識,有著清晰的歷史印記。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安源,有著“小莫斯科”之稱;而安源煤礦則是萍鄉最繁華的地方,又有著“小香港”的說法,當時那里的人們衣著打扮相當時尚。
選擇萍鄉作為《天河》的故事背景,當然與作者出生地有關,赫東軍就是萍鄉人,作家書寫自己的故鄉,肯定會有著天然的優勢。就像拉美作家一樣,他們的寫作背景永遠是在自己最為熟悉的拉美大陸。但是文化絕不單一,是當地土著、歐洲和非洲元素的融合與雜糅。赫東軍的《天河》也是如此,有著外來文化的鋪展,其中“外公”這個形象,就是外來文化的攜帶者。
長篇小說中重要人物的出場,不僅考驗著作者的才智,也考驗作者的書寫如何才能不落俗套。《天河》里的人物不多,重要人物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如何描寫主要人物外公的出場,也就更加彰顯作者的功力。“因為外公常年四處漂泊,有時一兩年才回來一次,回來了也不曉得會住多久,有時候長達數月,有時候則是幾天,不要說高潔了,就是高潔的兩個舅舅,恐怕對外公也是陌生感十足。”
《天河》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外公的歷史沒有像資料一樣平鋪直敘,而是在外公和高潔來到天河鎮的路上以及初來乍到天河鎮,始終是通過高潔的視角把外公的經歷帶出來,在并不覺得冗長的講述中,讓“外公”這一形象在故事發生初期便堅實地站立起來,而且還帶給讀者充沛的想象,這樣一個特別人物來到天河鎮,將會帶來怎樣的生活激蕩?
《天河》作為一部地域風格明顯的小說,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的描寫而逐漸表現出來。我簡單地尋找了一下,便發現如此之多的地方特性,隱藏在故事的推進之中,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滾水”就是代表熱水的意思;“烈貨”是指女人性格剛烈,不過在講小女孩時,則更多是說笑;“茶枯”是用油菜籽榨完油之后的渣子做成的,圓圓的一塊,有寸把厚,就像一塊大大的圓餅;“還是先麻煩你用蘄艾燒鍋滾水”,“蘄艾”是一種能散發出香氣的草本植物,夏季用它燒水洗澡,清除身上的異味和瘙癢;人們對待尊敬的客人或者老人,喜歡給他們煎兩個荷包蛋;“不是只猴”說某人婊子崽在很多地方都是罵人的話,但在某種特定情況下,不但不是罵人,相反還表明說的人和被說的人關系不錯,語氣中帶著幾分親切和笑意;“一肚子拐”是某人心里都是小九九,有無事找事精于算計的意思……
還比如,作者巧妙地把地方的日常用語移植到小說的敘述中,并且不做任何解釋,在不影響敘述節奏的情況下,其他地方的讀者也能讀得清楚明白。比如這一句,“外婆平常也是個心高氣傲的女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去跟人家說小話的。”這個“小話”不僅用得極為傳神,而且閉上眼睛,還能有強烈的畫面感。
《天河》是一部敘事鎮定自若的小說,不急不躁,但是閱讀起來,卻又是非常引人入勝。假如吹毛求疵的話,也有不足的方面,可能是作者口語化的緣故,比如“就”字的使用,讀起來就有些別扭。
無論怎樣講,赫東軍依靠自己鎮定自若的敘述,用《天河》這部長篇小說,完成了他對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致敬。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