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偶然得見黃山日報社攝影記者樊成柱拍攝并命名的“黃山項鏈”照片,我這山中人著實驚嘆:我怎么就沒發現?得空必須再去走走!
“黃山項鏈”,位于始信新道。“墜”是觀景臺,“鏈”是游步道,是游步道和觀景臺串聯起來的一個景點,可以說是路段景點。5月的一個清晨,推窗拉簾,只見晨曦微光穿透山林。這個天氣上山,去體驗“黃山項鏈”景觀游步道豈不美哉?
坐通勤車上到云谷寺,乘云谷索道穿云破霧來到白鵝嶺上站,出站就是一個大大的觀景平臺。游客們呼啦一下子占據平臺,倚著欄桿,有的端著相機、舉著手機,一陣拍拍拍;有的手持云臺相機直播。“這山峰,一座高過一座,好像比著個似的,前呼后應地矗立著。”“這黃山松,株株虬枝、平頂,一簇簇粗短松針,一個勁攢著綠,迎著風、接著云,齊刷刷一邊生長。”“這云霧是好東西,如輕紗般在山間飄蕩,山峰在云海中半遮半掩,仙氣逼人。”視頻博主的介紹、游客們的稱贊不絕于耳。導游不忘職責,忙著提醒:“從平臺盡頭下臺階,去到始信峰,山高路陡,我們上山靠右行,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穿過平臺下石級,便是始信新道。游步道沿山體修建,逢崖修棧,遇迂回闊地筑臺設置緩沖帶、休息區、觀景臺,圍欄圈護。從石棚景點處看向對面棧道,取景拍攝“黃山項鏈”,還是很像的,只是拍不出整體效果,估計攝影師是用無人機拍攝的。
從白鵝嶺石棚到始信峰鳳儀松這段游步道,自高空俯瞰,像是修建在三棱柱體絕壁上,一面連著山體,兩面絕壁臨淵。受花崗巖體風化和侵蝕作用,尖尖棱角頂面巖層斜坡平緩,景區建設者們遵循保護景源、引導游覽、因地制宜、構建序列等原則,設計打造了始信新道,跟進完善景點周邊、附近相關配套旅游附屬設施,實現游客游覽始信峰不走回頭路。
漫步在始信新道,石梁石鼓、仙人飄海、云豹撲羊、揚子過江,檻窗峰、仙都峰、布水峰,叫出名的、叫不出名,赫然入眶,仙氣縹緲,非常真實地感受“仙”字由來——人字旁加個山,人到了山里面就成仙了。
登頂始信峰,峰林小巧玲瓏,松風陣陣。眾多游客駐足觀賞,取景奇景天然、原來如此、始信峰等石刻古跡及猴子觀海、十八羅漢朝南海等遠景拍照打卡。游人攀爬的踏級、扶持的手窩和石柱,浸著泛光足痕旅跡,印證著古今游客無不為此峰的獨秀之姿和周圍景色的奇絕而傾倒。
古人從苦竹溪爬溝過坎到云谷寺,援木攀崖來到始信峰,斷木為橋,手扶接引松以渡峰頂,或隱居崖洞,或撫琴獨坐,或流連徘徊,倚松而坐。如今黃山游步道串路成景,融生態與人文于一體,游人有選擇性地確定游玩路線,沿途于觀景臺、觀景亭、緩沖休息點打卡拍照,或落座路旁的石條、石塊、仿松樹幾凳,休息補給;或鋪設席毯于一角,觀景喝茶;或架設畫板于一隅,寫生作畫。好不悠閑自在!
游黃山不只是爬山,還有愜意的林間小趣、可遇而不可求的氣候天象、內涵豐富的摩崖石刻,以及山頂酒店推出的山林潮玩、旅居康養、云端療愈和傳統文化的多種體驗。正如游客心得所述:“黃山的美景令人驚嘆,而它的歷史遺跡與文化積淀更讓人回味。精心設計的步道,每一步皆在丈量歷史,每一景皆在對話文明。”
相信,隨著黃山智慧景區建設進一步推進,游客出行滿意度、舒適感一定會大幅提升,收獲的情緒價值也會更多。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