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作為以低空空域為依托、航空器為主要載體的綜合經濟形態,低空經濟以其技術集成、空間應用和模式創新優勢,正逐步打破傳統農業的二維平面發展模式,引領農業生產向三維空間拓展,是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將低空經濟深度融入現代農業體系,可以賦能農業生產全要素升級與體系優化,持續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
優化“低空經濟+農業”頂層設計
低空經濟為現代農業提質增效開辟了全新賽道。應以科學統籌為引領,以政策機制為支撐,以標準體系為保障,推動低空經濟在農業領域由初級探索向規范化、體系化發展邁進。一是統籌發展布局。緊扣“低空經濟+農業”主線,著眼精準農業、智慧農田、農產品物流等重要領域,系統評估產業基礎、技術條件與市場潛力,細化階段目標與實施路徑,促進低空技術與農業全鏈條深度耦合。二是完善配套政策。聚焦空域使用、設備準入、數據安全等關鍵環節,加快出臺配套政策與操作細則,提升宏觀政策向微觀傳導落地實效,讓政策更加可感可及;明晰職責分工,加強跨部門交流協作,構建職責分明、運轉順暢的治理體系。三是健全體系標準。建立高標準、嚴要求的技術規范,推行設備與人員“雙認證”,以標準化促進規模化、專業化落地,夯實安全底線,提升作業效率與質量。
完善“低空經濟+農業”基礎設施
低空基礎設施是各類低空經濟活動的關鍵載體。應以建設“空天地一體化”立體設施網絡為方向,提升系統承載能力與運行效率。一方面,筑硬件、夯基礎。科學規劃通用機場布局,加快農用無人機起降平臺建設,同步完善農村低空飛行服務站、智能補能站及全空間無人系統,通過協同推進路網、電力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覆蓋廣泛、運行可靠的低空作業硬件體系。另一方面,優軟件、強支撐。推進地面基礎網絡、低空航線網絡、通信導航網絡與空域管理網絡的“四網融合”,提升信號薄弱區域的通信質量,合理布局移動通信基站,構建覆蓋農田與偏遠地區的低空智聯網,切實提升通信能力和服務水平,為農業低空作業提供穩定、高效的通信保障。
豐富“低空經濟+農業”應用場景
解鎖低空經濟潛力,構建多元化應用場景是重要引擎。充分挖掘智能無人機、遙感監測、低空物流等應用場景的聯動價值,不斷拓展農業生產邊界。一要打造智能作業場景。依托無人機在植保、播種、施肥等環節的精準作業與自主飛行能力,結合智能路徑規劃與變量控制技術,推動農藥化肥施用減量增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與綠色生產水平,加快農業從人力密集型向數字化、自動化轉型。二要構建全域監測場景。融合無人機遙感、AI分析、多光譜成像等前沿技術,建立覆蓋農田、林地、水域的全域監測網絡,實時掌握土壤墑情、作物長勢、氣象災害等關鍵信息,推動農業管理模式從“事后響應”向“事前預警”轉變。三要搭建高效運輸場景。針對農資供應與農產品流通效率低、渠道不暢等堵點、痛點,因地制宜設計適配多種地形條件的低空物流解決方案,系統構建覆蓋廣泛、運行高效的農業低空運輸網絡,縮短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鏈路的時空距離。
加強“低空經濟+農業”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要聚焦關鍵技術突破與產研協作,持續釋放低空經濟賦能農業的增長潛能。一方面,加強科技攻關,補齊發展短板。圍繞精準導航、自主避障、智能調度等關鍵領域,著力克服農用低空裝備功能單一、系統集成度低等短板制約。加快多光譜成像、激光雷達、紅外熱成像等高性能傳感設備的研發應用,提升農業在植保、播種、監測等環節的精準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水平,實現作業效率與質量“雙提升”。另一方面,深化產研協作,加速成果轉化。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資源與科研優勢,組建低空經濟創新聯合體,強化科研單位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對接,打通從“實驗室成果”向“產業化應用”轉化的關鍵通道,同步推進低空經濟農業應用示范基地建設,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示范推廣協同聯動,構建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
加大“低空經濟+農業”人才培育
無論是場景應用端、配套服務端,還是產品供給端,各環節都離不開懂低空經濟的“新農人”。堅持“學院教育+社會培訓”雙軌并進,健全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一方面,以學院教育為主要陣地。在涉農高校和職業院校中開設無人機農業應用、低空遙感、數據分析等新興專業,完善操控、維護、運維管理等核心課程體系。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方式,強化實踐教學基地與真實生產場景對接,為行業輸送更多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以社會培訓為重要補充。立足實際需求,依托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建立專業技能培訓中心,采用“理論授課+實操訓練+現場指導”的模式,面向基層農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重點群體開展低空技術培訓,著力提升無人機操作、數據采集分析、設備維護等實操能力,培養“一專多能”的技術骨干。
(作者單位: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23AH050964]研究成果)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