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山岳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獨特的民族文化。山岳不僅是自然物質存在,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層積淀的土壤,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山岳文化承載著地質演化、生態多樣性和人文積淀的多重價值。皖南地區鐘靈毓秀,擁有黃山、九華山、齊云山等名山大川,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傳承,山岳文化資源豐富,自然與人文交織出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卷。當前,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皖南地區的山岳文化,對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徽風皖韻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原真保護,延續文化生命力。對于皖南地區的山岳文化,保護工作要放在第一位。首先,系統梳理文化資源。全面整理山志、輿圖、歷代詩詞、名人游記、碑刻墓志、匾聯文書等各類文獻,通過點校、匯編、數字化等方式,厘清皖南地區山岳文化的歷史語境、豐富內涵與價值精髓。例如,黃山現存的《黃山志》《黃海真形圖》等文獻,記載著山體變遷、人文活動等;九華山的佛教碑刻與朝山記錄,見證了儒釋道融合的歷史軌跡。其次,保留原有的風貌與特色。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歷史建筑修復建設前應開展查勘、測繪、檢測、評估等前期工作,修復古建筑時優先使用原有磚瓦、木料,沿用傳統榫卯工藝。比如,黃山文殊院的修復,應最大限度保留其原始形制,讓后人透過建筑觸摸歷史溫度。最后,加強聯動保護。山岳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自然環境、村落肌理、民俗活動與非遺技藝共同構成的“活態系統”。要將黃山、九華山等山岳與宏村、西遞等徽州古村落聯動保護,將祈年禱雨、朝山進香等傳統民俗融入日常生活場景,讓徽劇、徽州木雕等非遺在山岳文化生態中找到生存土壤。
構建協同機制,擴大文化輻射半徑。皖南地區山岳文化的影響力從來不是局限于本地,明清時期便通過經濟往來與周邊區域文化相互滋養。因此,要構建多層次協同機制,擴大皖南地區山岳文化的輻射半徑。一方面,加強區域聯動。將黃山的奇絕風光、九華山的靈秀禪意與長江文化、徽州文化相融合;加強與長三角地區與中部地區山岳文化的聯動,合作共建“山岳文化長廊”;與上海、江蘇等地的博物館、高校合作,舉辦“江南山岳文化”聯展與學術研討,增強區域文化認同。例如,通過“黃山—廬山”文化論壇,共同探討山岳文化的保護路徑。另一方面,開展國際交流。山岳文化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應積極開展跨國對話。可與日本富士山、朝鮮金剛山、歐洲阿爾卑斯山等建立“名山文化聯盟”,舉辦“世界山岳文化論壇”;舉辦國際攝影展、美術展,展示黃山奇松、九華山云海的自然之美與徽州文化的人文之韻。通過學術互動、實地考察、成果共享等方式,既借鑒國外名山保護經驗,又向世界講述皖南地區山岳文化故事,提升皖南區域文化的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
強化活化利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傳承山岳文化需要文化產業的發展作支撐,要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讓文化在“活態利用”中煥發新生。其一,堅持“山岳文化+”發展理念,推動山岳文化與科技、旅游等領域深度融合。設計“文人行旅”研學課程,循著徐霞客的足跡考察山岳地貌,理解詩詞文化內涵。其二,豐富文化產品供給。開發“仕宦游”“進香游”“文人游”等主題線路,配備專業解說員講述李白、蘇軾等文人與皖南地區山岳的故事;發行迎客松、地藏菩薩等數字文化藏品;推出“山岳文化情景劇”“徽州版畫體驗”“傳統制茶技藝互動”等項目,讓游客在親身參與中觸摸文化肌理。其三,精準提煉皖南地區山岳文化符號,打造特色文化IP。可將迎客松、翠微寺、地藏小僧等具象符號轉化為卡通形象、文創產品;從《黃山志》《九華山詩集》中提取素材,開發沉浸式劇本殺、山岳主題狼人殺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產品;依托黃山、九華山實景,結合光影秀、無人機表演等現代科技,打造《黃山傳奇》《九華禪韻》等實景演出,讓靜態的山岳文化“活”起來。
拓展傳播路徑,創新文化表達形式。文化不是化石,需要在傳播中獲得生命力。必須加強皖南地區山岳文化的推廣,探索符合當代受眾認知方式的傳播路徑。一是打破傳統敘事方式,用當代視角解讀山岳文化。例如,將“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與現代環保理念對接,制作科普短視頻,傳遞可持續發展理念。其二,創新傳播形式,拓寬受眾邊界。在堅守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傳播主陣地的同時,發力新媒體傳播。可與動漫公司合作,推出以黃山、九華山為背景的動畫片,將徽州古村落、山岳景觀植入游戲地圖,或以年輕人喜歡的輕喜劇形式,演繹歷代名人與皖南山岳的趣聞軼事,在潛移默化中傳播文化。其三,強化數字賦能,開辟傳播新賽道。搭建“數字山岳”平臺,運用VR、AR技術還原黃山天都峰的險峻,再現古人朝山進香、文人雅集等歷史場景;推出“元宇宙山岳展廳”,打造虛擬社交空間,讓用戶在虛擬世界中“登黃山”“訪古寺”,與其他用戶交流文化感悟,加深對山岳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作者單位:銅陵學院。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項目[2024AH040378]研究成果)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