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文化能致遠,又顧生民盡繁華。
今天,我們對精神文化從未有過如此迫切的需求。
這些年,社區圖書館的燈光,送戲下鄉的鑼鼓,構成文化惠民的美麗風景。時代的味蕾總在期待更豐富的滋味,標準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已難以完全滿足多元化、高品質的文化需求。
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旅行業作為助民、富民、樂民的民生產業大力發展,可以市場活力激活優質供給,實現從“保基本”到“促繁榮”的躍升。
在中國,數億用戶、數百億營收,構成了規模巨大的網絡文學產業,為數千萬創作者提供了增收渠道、就業崗位。激活文化資源和市場機制,改變無數人生產生活境遇,這是文化“助民”的應有之義。
在江蘇,十塊錢門票,引爆億元經濟。“蘇超”所撬動的,不只是一場比賽,而是涉及社會分工鏈條的各個環節。以賽事融產業,市場化運作吸引群眾深度參與、共享紅利,這是文化“富民”的深層邏輯。
在杭州,戲曲現象級爆款頻出,越劇新作一票難求。以創新演繹贏青春力量熱捧,融百變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借云端直播引全球戲迷喝彩,文化產業蝶變有“方”,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這是文化“樂民”的生動例證。
產業動能激活共富引擎,優質供給升級美好體驗,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旅行業作為公認的民生產業,其價值和重要性日益凸顯。
聚焦安徽,全省文化產業產值跨越2000億元,越來越多江淮兒女端起“文化碗”、走上富裕路。截至2024年底,淮南牛肉湯全產業鏈產值突破320億元,產品遠銷30余個國家和地區。歙縣非遺“魚燈”,形成實踐基地、體驗項目等完整產業鏈,2024年吸引游客300余萬人,帶動消費超20億元。
歙縣夏夜魚龍舞 何玉/攝
一道道精彩的發展橫切面,構繪新時代的“千里江山圖”。面對蓬勃生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安徽如何繼續發力?
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旅行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賦能于民,拓新業、提技能、育專才。藏富于民,強產業、延鏈條、塑品牌。潤澤于民,豐業態、優供給、升體驗。從助力個體到帶動群體,從激活經濟到繁榮生態,當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和民生關切,就能讓更多人共享美好生活。
新征程呼喚新作為。要以強烈的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多措并舉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旅行業蓬勃發展,繪就一幅文化為民的生動畫卷!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