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的發展活力同營商環境密切相關。”尤其在現代經濟活動中,營商環境就像陽光、空氣、水和土壤,是讓經營主體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
近日,人民日報記者在我省采訪發現,“政府履約踐諾”是不少企業談及當地營商環境時的一個高頻詞,也見證了我省營商環境的“皖美”蝶變。
回首安徽這些年的做法,“政府履約踐諾”并非空泛口號,而是江淮大地營商沃土最硬核的基石。特別是從2021年專項行動以來,全省上下更直面“新官不理舊賬”等頑疾,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用真心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干的“三真”舉措,交出了一份令投資者創業者滿意的營商環境新答卷。
真情實意:把企業的難處想在前面
在合肥高新區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合肥和晨生物公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家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和高管團隊來自全國各地,與當地并無深厚淵源,卻毅然選擇在合肥開啟創業之旅。首席技術官周偉正直言:“政策兌現的穩定性,能幫助我們對沖創業風險的不穩定性。”這一樸實而有力的話語,真實地展現了合肥“一諾千金”的營商環境對企業的強大吸引力,也道出了無數愿意扎根安徽創業者的心聲。
無獨有偶,當壽縣博軒箱包突遭廠房騰退時,三覺鎮沒有推諉“合同是村里簽的”,而是主動協調新廠房并減免租金,用行動詮釋“政府承諾就是公信力”。透過現象看本質,安徽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始于政府角色的根本性轉變——從管理者變為服務者,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判。如今這種“想在企業先”的服務意識,已化為各級干部的行動自覺,這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內核,即治理理念從“權力本位”向“企業本位”的轉變。
真金白銀:讓政策紅利精準澆灌
在當前一些地方承諾常隨人事變動而難以兌現時,安徽著力解決“新官不理舊賬”等問題,并以法治手段清欠歷史“陳賬”。
比如,蕪湖一家企業1300余萬獎補資金被拖欠的困局,在依法推進中終獲分期兌付方案;針對岳西縣新紀元百貨冷鏈倉儲中心資金缺口,當地司法局主動上門,幫企業精準匹配全國縣域商業體系試點政策。據統計,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省累計摸排問題6769件,兌現政策資金93.8億元;僅“皖企通”平臺今年就兌付24億元,惠及企業近萬家。
其實,在安徽“真金白銀”優惠政策遠不止單純的財政補助,更在于構建全鏈條政策賦能體系。比如,“綜合查一次”改革破解了多頭執法,減輕企業迎檢負擔;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拓寬融資渠道,為低碳轉型注入活水;工程建設項目集成服務改革壓縮審批時限,讓企業“拿地即開工”。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是政策工具從“輸血”到“造血”的升級——讓企業不僅獲得資金活水,更擁有輕裝上陣的制度環境,以及助力企業健康成長的政策陽光。
真抓實干:用長效機制守護承諾
優化營商環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前提。面對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安徽的實踐不止于解決個案,而是著力構建“言必信、行必果”的長效機制。
從省級常態懇談到鄉村包聯走訪,從蕪湖“惠企政策網上超市”實現“免申即享”,到全省打造招商引資合同“全生命周期”監管系統,安徽正以制度創新固化改革成果。尤其是800家企業“C位打分”評議省直單位的創舉,彰顯刀刃向內的決心。正是安徽全力構建的“政府承諾+社會監督+失信問責”運行閉環,讓法治誠信成為最好的招商名片——當政策落地不再靠“人情”而靠“制度”,企業收獲的是最寶貴的確定性和堅定發展信心。
從真情實意的服務初心,到真金白銀的政策落地,再到真抓實干的制度保障,安徽以“三重奏”奏響營商環境蝶變曲。當政策承諾不再懸浮于紙面,當企業訴求獲得實實在在回應,這片土地便擁有了讓創新生根、讓夢想拔節的力量——這便是高質量發展最深厚的底氣。
值班編輯:桂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