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一土一木一傳奇
——淮河岸邊的霍邱故事
千里淮河,奔流不息。在六安市霍邱縣,這條母親河滋養著兩岸土地,也見證著淮河兒女用勤勞雙手書寫的時代傳奇。從投資二十多億的防洪控制樞紐工程,到一把把繞指柔的杞柳條,再到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岸邊河泥,在這里都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價值。
杞柳條編織新時尚
清晨的陽光灑在霍邱縣的杞柳種植基地,農戶們正在采摘今年的新柳條。這些看似普通的柳條,經過當地匠人的巧手編織,正在變身成為遠銷海外的時尚工藝品。
"現在的柳編不再是傳統的筐筐籃籃,樣品就有2000多個種類。""霍邱柳編"市級非遺傳承人沈家明一邊熟練地編織著一個現代風格的花籃,一邊介紹道。在他手中,柔軟的柳條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不一會兒就呈現出精美的造型。
霍邱柳編經過幾十年發展,已成為當地的富民支柱產業。從最初的生活用具,到如今的文創產品、工藝品,柳編產品的附加值不斷提升。當地售價十幾元的柳編制品,出口到國外就能賣到五六倍的價格。如今,霍邱柳編已漂洋過海,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淮河泥塑出文藝范
在臨淮崗鎮的非遺工坊里,"臨淮泥塑"省級非遺傳承人田孝琴正在精心雕琢一件新作品。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淮河岸邊河泥,在她的巧手下漸漸呈現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過去泥塑難登大雅之堂,現在可是身價不菲的藝術品。"田孝琴不無自豪地說。她的作品如今被國內外收藏家爭相收藏,單件價格從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
更讓她高興的是,這門古老手藝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非遺進校園”為主要形式,工作室先后與霍邱工業學校、霍邱二中、霍邱四小等10余家教育機構達成非遺文化技藝宣講合作,并在部分學校設立了非遺泥塑體驗館,幫助學子們提升非遺文化知識、體驗非遺技藝,得到各合作學校的一致好評。
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田孝琴及學生田盼、李晨晨,累計開展了2000余課時的非遺文化課教學,惠及學子超6500人次。"既要傳承傳統技藝,又要創新表現形式,讓泥塑藝術走進現代生活。"田孝琴說。
興水利過上好日子
站在氣勢恢宏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上,放眼望去,淮河如練,安然流淌。這項總投資二十多億元的工程,如同淮河上的"守護神",護衛著沿岸百姓的安寧。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防洪辦副主任湯黎明介紹說,形象地說,相當于長江的三峽、黃河的小浪底,臨淮崗工程是淮河中游最大的防洪控制性工程,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航運、生態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樞紐工程,其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在除水患、強水運、興水利、揚水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綜合效益也日益彰顯。
"以前一發大水就提心吊膽,現在終于可以睡個安穩覺了。"正在保莊圩安置點裝修新房的張國華常聽父母這么說,不過最近的2020年洪水,確實讓他感受到那種氣氛,他感慨地說,"現在,提心吊膽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
結合行蓄洪區建設,霍邱縣建成多個保莊圩安置點,低洼地區的群眾再也不用受水患之苦。
張國華上個月的23號,拿到了安置點新房的鑰匙,樓上樓下一個院,180平米,政府給了補貼,自家掏了十多萬,眼下正在裝修,打算再花十幾萬搞好一點,讓父母過得更舒服些,27歲的張國華對未來充滿憧憬。
據霍邱縣淮河行蓄洪區居民安全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黃友志介紹,像張國華一樣,全縣有十幾萬行蓄洪區的群眾搬進保莊圩安置新區,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
搬遷安置不僅是換個住處,更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新居里通上了水電等,配套建設了學校、醫療所、超市等設施。許多搬遷群眾還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學會了一技之能,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霍邱的變遷,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這里的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同時也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在黨的領導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凡業績。
杞柳種植既保持了水土,又帶來了經濟效益;泥塑藝術讓普通的河泥煥發新的生命;水利工程讓水患變水利......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在霍邱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共同繪就了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畫卷。
秋陽下,淮河水面泛起金色波光。岸邊,柳編作坊里依然忙碌,泥塑工坊里創意迸發,安置點里傳來歡聲笑語。這一個個生動的場景,串聯起霍邱縣高質量發展的軌跡,也書寫著淮河兒女繼續向前的新傳奇。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