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蕪湖片區內的港口。
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內蔚來汽車先進制造基地。
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
江淮潮涌,改革風勁。春華秋實,五載為期。
2020年8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成立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9月24日,這片承載著“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使命的改革“試驗田”正式揭牌。
五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自貿試驗區建設工作,堅持高位推進、系統謀劃。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涵蓋“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政策體系。五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聚焦“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在高水平對外開放、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
從“內陸腹地”到“開放高地”,開放能級躍升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自貿試驗區作為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外貿外資發展的重要平臺,是推進高水平開放的先導力量、深層次開放的開路先鋒。
今年1-7月份,安徽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1644億元、同比增長27.2%;實際到位外資71.2億元、同比增長20.8%。
以占全省不到千分之一的面積,領先全省。安徽自貿試驗區,是如何做到的?
——這里是制度型開放的高地。安徽自貿試驗區堅持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復制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33條措施,成效明顯。例如,商品歸類、原產地預裁定等貿易便利化措施大幅壓縮企業通關時間,跨境金融試點業務實現“2小時開戶到資金入賬”的高效服務。
——這里是國際貿易的集聚區。安徽自貿試驗區暢通國際物流大通道,提升貨物貿易便利化水平。蕪湖港汽車滾裝碼頭建成,單日最高作業量2000輛。中歐班列(合肥)上半年開行502列,覆蓋20國170城。打造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今年新開通合肥至比利時列日、以色列特拉維夫;蕪宣至菲律賓克拉克、馬尼拉、宿務和孟加拉國達卡等6條國際貨運航線,全省累計15條國際全貨機航線……覆蓋水、陸、空的開放大通道,為外貿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這里是吸引外資的首選地。德國大眾、蔚來汽車、美國康寧、法國圣戈班、渣打銀行等一批企業落戶安徽自貿試驗區并持續增資擴股,累計30家境外世界500強在安徽自貿試驗區設立39家企業、占全省1/5。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集成”,制度創新碩果累累
從制度上為科技成果轉化“撐腰”,安徽自貿試驗區在科技體制改革、產業政策突破等領域持續發力,成功探索“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型研發機構技術經理人股權激勵模式”等模式,打破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讓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同時,探索安徽自貿試驗區與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個國家級平臺“雙自聯動”,產業開放互聯、制度創新互動、發展平臺互融、要素資源互融、發展政策互惠實現相互賦能,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制度創新成果。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常面臨著科技成果估值、市場需求對接等一系列難題。技術經理人這一職業群體提供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相關服務,是科技與產業之間的紐帶橋梁,發揮著重要作用。
安徽自貿試驗區對標美國硅谷等國際經驗,加快推進技術經理人培養,在全國率先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技術經理人股權激勵模式”,填補了國內對技術經理人進行股權激勵的制度空白。合肥創新院技術轉化部有關負責人說:“此前,新型研發機構的激勵措施局限于薪酬激勵模式,難以留住高質量人才。”股權激勵模式把“中間人”變成了“科創合伙人”,大家一起參與到企業成果轉化創業過程中,共擔風險、共創收益,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
五年來,創新“苗圃”已成長為制度“森林”。截至目前,安徽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23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涉及科技創新的成果高達65項,“科創自貿”活力十足。
串珠成鏈,探索集成式改革。聚焦科技創新全鏈條,安徽自貿試驗區在新型研發機構改革、科研團隊市場化融資、助力科創產業發展等方面先行先試,已探索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實踐路徑,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一項項首創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不僅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還形成了一批高含金量的“安徽經驗”,在全國范圍內“開花結果”。截至目前,“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海外子公司跨境融資服務新模式、創新引領打造新材料產業高地等13項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
從“政策支撐”到“生態優化”,鍛造特色產業集群
安徽7家汽車整車企業,有5家坐落于此;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量子企業……在安徽自貿試驗區,一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落地生根,成長壯大。
近年來,我省汽車產業突飛猛進。作為產業核心集聚區,早在2022年,安徽自貿試驗區就開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開放創新試點,圍繞促進貿易便利化、提升產業能級、強化科技創新和強化人才引培,提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在牽引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省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149.95萬輛、73.09萬輛,均位居全國第一。
助力培育未來產業。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全國首個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組建長三角首個量超協同創新中心,實現全國首例基于通用量子計算機真機的算法驗證。加快生命科學發展,推動全國首家腫瘤原代細胞“活體”生物樣本庫落戶安徽。今年4月,首批流感病毒抗原標準品安全運抵智飛龍科馬生物實驗室,標志著入境特殊物品聯合監管機制試點全省首單落地安徽自貿試驗區。
全球每售出8臺筆記本電腦,就有1臺是產自聯寶科技的“合肥造”,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聯想集團在全球最大的PC研發和制造基地。通關提速、發展保稅維修服務貿易……得益于安徽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聯寶得以專注投入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聯寶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將繼續扎根安徽、鏈接全球,不斷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為安徽外向型經濟發展發揮好‘領頭羊’作用。”
安徽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制度高地和開放先行優勢,堅持“政府有為、市場有效”,以“放管服”改革破除壁壘,以法治保障筑牢底線,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讓企業安心經營、放心發展。建立實施安徽自貿試驗區特別清單,向片區、第一批6個聯動創新區分別賦予260項、190項管理權限。近期,第二批聯動創新區賦權開展,又有34項管理權限賦予至聯動創新區。實施“證照分離”自貿試驗區版54項便利化舉措,企業開辦“一業一證一碼”“證照并銷”等,讓市場準入、準營、退出全流程“一路暢通”,讓企業感受到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
企業的認可,是良好產業發展生態的生動注腳。安徽自貿試驗區實實在在地將政策紅利轉化為了區域發展活力。五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市場主體由設立之初的3.1萬家增長到目前的8.4萬家,是設立之初的2.7倍;高新技術企業由設立之初的1464家增長到目前的3426家,是設立之初的2.3倍,成為安徽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
從“主動對接”到“協同創新”,高質量服務國家戰略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安徽自貿試驗區深入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對接國際航運中心,通江達海,借船出海,向海而興。在蕪湖港,“聯動接卸”江海聯運模式讓上海洋山港與蕪湖港實現“視同一港”整體監管,貨物通關效率提升40%。“原先的‘陸水中轉’變成了‘水水中轉’,平均每標箱能節省物流成本約600元,為我們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實現出口貨物即裝即走。”蕪湖美的廚衛電器制造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對“聯動接卸”模式贊不絕口。
蕪湖港試點成功后,再在全省范圍復制推廣。如今,我省沿江五市一類水運口岸和合肥港均與上海港洋山港區建立“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模式。
創新開展長三角“雙創券”通用通兌,破解財政資金跨區域共享難題,支持科技企業跨區域購買雙創服務,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不久前,滬蘇浙皖協同立法,《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明確,長三角科技創新券的通用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未來在長三角全域實現通兌。由點及面,協同共享,長三角共繪科技創新“同心圓”。
聚焦對接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安徽自貿試驗區聯合滬蘇浙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圍繞制度創新、口岸協作、科創協同等重點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自貿動力。
依托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優勢,安徽自貿試驗區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通過推廣“離港確認”“共艙管理”“一單制、一箱制”等新模式,深化安徽與沿海、沿江港口合作,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探索“海鐵空”聯運、中歐卡航專線“門到門”物流服務等創新模式,建設“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改革不是“紙上談兵”,每一項創新都實實在在為企業降本增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走深走實。
踐行“為地方謀發展”職責使命,設立聯動創新區是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又一項務實的創新探索。安徽自貿試驗區以外的13個市全部設立聯動創新區,全省已形成了“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全省協同發展“一盤棋”局面。
自設立以來,聯動創新區積極復制推廣全國自貿試驗區創新經驗,可復制推廣完成率為100%。探索開展差異化自主創新。探索形成進口汽車檢驗監管流程再造新模式、境外自有銅精礦跨關區檢驗監管試點、中藥材出口共享檢測新模式等23項制度創新成果。
五年砥礪,奮楫篤行;新程再啟,未來可期。
省自貿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安徽自貿試驗區將立足國家賦予的戰略定位,緊緊圍繞全面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等重點方向,大力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制度型開放,完善貿易、投資、資金流動、交通運輸、人員往來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為重點的政策體系,發揮科創優勢推進安徽自貿試驗區與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主導產業開展全產業鏈開放創新,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走深走實,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提質增效。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