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經營主體,壯大產業龍頭,創建道地藥材品牌,推進產學研合作,開展道地和珍稀瀕危藥材品種選育、種苗繁育和種質資源保護……我市中藥材生態種植蓬勃發展,擁有中藥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家、50畝以上規模種植主體170余家。今年一季度,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15.5萬畝。
御醫之鄉盛產秘境神草
屯溪老街同德仁藥店,創辦于清同治二年。這家有著“中華老字號”響亮名頭的中藥店,常有肥胖人士前來求醫問藥。坐堂醫嚴土根說,對諸診合參辨證為脾胃虛弱型的,常以枳術湯加減主之。枳術湯源于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僅含枳實、白術兩味藥材,有健脾消食、行氣化濕功效。
白術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等功能,在浙、贛、滇、皖等地均有產,以祁術為最上品。祁術因產于祁門而得名,清末在南洋國際土產博覽會上獲質量優質獎。在祁門縣,至今有“一場大病,祁術不離,吃上兩斤,上山有勁”的說法。
我市是新安醫學發源地和重要的傳承地、創新地。新安醫學萌于晉唐,鼎盛于明清,流傳至今,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有“九百醫家、八百典籍”之輝煌、“天下明醫出新安”之美譽、“中國御醫之鄉”之美名、“明清時期中醫藥的‘硅谷’”之美評。
近年來,我市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堅持以文養醫、以醫帶藥、以藥促產、以產惠民,深入實施新安醫學振興工程,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促進康養旅游高質量發展,推動新安醫學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迎來空前發展機遇,中藥材在養生、保健、治未病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在大健康理念指引和推動下,對中藥材尤其是道地藥材的需求越來越大。
采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每一味藥材都是自然的饋贈,每一劑良方都是生命的對話。新安醫學傳承千年、輝耀華夏的密碼之一,就藏于黃山蔚然深秀的山水中。
坐落于神奇的北緯30°線,我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地形復雜多樣、海拔變化顯著,森林覆蓋率高達82.9%,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和動植物相互交融的多樣化生態環境,適合亞熱帶、暖溫帶各類植物藥材繁衍生長。
自古以來,我市就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歙縣上豐鄉綠萼梅種植已有千年歷史,古梅樹擁有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榧子有殺蟲消積、潤肺止咳、潤燥通便的功能,黟縣泗溪村“榧樹王”已有1300多年樹齡;歙縣金川鄉是我省山茱萸主產區,生長百年以上的山茱萸在長源村隨處可見。
記者從市新安醫學研究中心了解到,我市已知可供藥用植物有1400余種,堪稱“天然的藥材寶庫”。其中,高效藥材和珍稀品種有60余種,黃山貢菊、多花黃精、綠萼梅、祁術、山茱萸、杜仲、枇杷葉、靈芝、石斛等道地藥材分布廣泛、品質優良、療效顯著,被歷代新安醫家廣泛應用。
得天獨厚的中藥材資源,為新安醫學的崛起、鼎盛與延續創造了有利條件;新安醫學理論創新、中醫實踐的不斷發展,也持續推動中藥材規模化種植和品質提升,從而實現中醫藥事業、產業互促共進。
傳統農業升級特色產業
“我算了一下,今年端午節要發工資60多萬元。”歙縣萬春家庭農場負責人吳萬春說。近年來,他與歙西國有林場合作,在油茶林下種植黃精;又在霞坑鎮里方村流轉土地建立基地,種植黃山貢菊和香榧,固定用工和季節性用工優先使用脫貧戶和監測戶勞動力,工資半年一結,分別在端午節和春節前結清。
近年來,我市把貢菊、黃精等道地藥材種植納入鄉村振興工作,加大對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為產業優勢。2024年,吳萬春搶抓新風口,又在香榧林下種了300畝赤芍。“赤芍一般生長3年后就能出售,現在縣農業農村局、林業局,還有徽仁堂公司,都已經在幫我們對接市場了。”
為助力生命健康產業發展和新安醫學振興工程實施,我市深入實施“六業千億”鄉村產業振興行動,鼓勵社會資本流轉林地經營權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發展菊花、黃精、杜仲等中藥材原生態種植、仿野生種植,加快打造黃山貢菊、祁黃精道地藥材產業帶,建設菊花、祁黃精、綠萼梅、徽靈芝等中藥材產業強鎮,創建“徽五味”(黃山貢菊、徽靈芝、綠萼梅、祁白術、祁黃精)道地藥材品牌,努力將我市建成皖南綠色生態藥源基地。
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道地中藥材規模化種植,鼓勵生物醫藥企業、合作社等建設道地藥材生產加工基地,探索發展“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種植營銷模式,推動歙縣貢菊、祁白術、山萸肉、杜仲等大宗優質中藥材品種集聚發展,加強道地藥材、大宗藥材、名貴特色藥材和重點中成藥品種所需中藥材的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基地建設。
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建成10家“十大皖藥”產業示范基地,分別為黃山市芽典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黃山仙寓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黃山春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黃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花智造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黃山市歙縣雅氏茶菊精制廠、祁門縣益群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黃山徽藥飲片有限公司、休寧縣畬農生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黟縣朝山林業專業合作社,其中貢菊、黃精產業示范基地各5家。
近年來,我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通過政策引導、科技支撐、市場驅動協同發力,中藥材種植加快從傳統農業向特色產業升級,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質量效益持續增強。
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濟作物技術指導站站長章慶華介紹,2024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23萬畝,同比增6.9%;一產產值17.2億元,同比增1.7%。其中,菊花種植面積9.1萬畝,一產產值9.42億元;黃精種植面積4.9萬畝,一產產值3.8億元;綠萼梅種植面積0.99萬畝,一產產值3300萬元。全市擁有中藥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家,全產業鏈產值48.56億元,同比增長10.3%。
深山藥谷走向太空育種
黟縣洪星鄉同川村,群山起伏,溪河縱貫,山高霧重。嶺上家庭農場負責人張小明流轉山場,在林下仿野生種植黃精,常年聘請村民除草、培土、加強管護,并帶動十幾戶村民共同發展黃精種植產業。
4月以來,隨著氣溫上升,黃精紛紛從土里鉆出,長出長桿和嫩葉,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最早種下去的那批,去年開挖了,新鮮黃精收了兩三噸,九制黃精加工了近200公斤。”張小明說,“等這一季茶葉忙結束,我還要補種黃精苗。”
目前,同川村黃精種植面積已增至3000多畝,昔日的荒山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黃精山”,獲評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張小明說:“我推出了黃精茶,并與酒廠合作開發了黃精酒,下一步將往康養旅居方向發展,讓游客引得來留得住,帶動村民就業,實現共同富裕。”
為助力鄉村振興、推進“六業千億”行動,我市制定了《黃山市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皖南綠色生態藥源基地基本建立,種源良種化、藥材道地化、種植生態化、發展規模化、加工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目標基本實現,中藥材種植、中藥材產地加工和精深加工、中藥產品制造、中藥創新研究開發、中藥產業融合發展“六位一體”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中藥產業實現綜合產值70億元。
章慶華表示,我市今年以貢菊、多花黃精等重點品種為突破口,培育壯大大企業、大基地、大品種,打造集科研、育苗、種植、加工、品牌打造、營銷服務為一體的中藥材全產業鏈。將開展多花黃精、綠萼梅、徽術、食藥用菌等種質收集、保存和優良品種選育,加快建設菊花、中藥材種質資源圃,建立祁術、歙術、短萼黃連、石斛等珍稀瀕危品種保種基地;發展中藥材訂單種植面積2萬畝,建成良種化、宜機化、水肥一體化“三化”菊園面積在1500畝以上;加快推進“黃山靈芝”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報,啟動歙縣綠萼梅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申報;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保持22家以上;推行中藥材功能性食品、提取物等生產,新增上市新產品8款以上。
歙縣森村鄉漁岸村,程付強成立歙縣霜蕊菊花研究所,并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成立歙縣雙蕊家庭農場,專注于黃山貢菊生境與習性研究、深加工產品研發,努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2024年秋,歙縣霜蕊菊花研究所與江漢大學合作,送交2份黃山貢菊種子搭載實踐十九號返回式衛星遨游太空。太空種子“出差”歸來后,程付強分作兩處播育試種。“一處在漁岸,一處在黃山學院。漁岸這邊,2月23日播種,今天第二次移栽。黃山學院那邊,3月16日開始播種。”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力度、規范珍稀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發展中藥材現代種業、推進中藥材生態種植養殖等方面提出要求。加快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程付強對太空種子能在黃山大地創造奇跡充滿期待。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