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追著父輩看他們嬉魚燈,成年后為生計離開家鄉外出務工,2021年從寧波舟山港返鄉,被選為歙縣瞻淇村黨總支委員。這一次重回血脈扎根的故鄉,鄭冬蛟兒時的夢想被徹底點燃。
瞻淇,得名于《詩經》佳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在這個有1300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村落,自南宋以來就有正月嬉魚燈的習俗。但在早些年,隨著魚燈隊成員歲數增長,加之村中青壯年大量外流,魚燈表演時斷時續,一度停演10多年,面臨前所未有的傳承危機。
“不能讓傳承800年的魚燈斷根。”帶著組織信任和村民重托,鄭冬蛟接手魚燈隊并擔任隊長。他仔細研究、整理魚燈扎制工序,并組織村中老人以竹為骨、以紙為膚,復刻傳統魚燈,為魚燈保護與傳承留下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以LED燈泡替代傳統的明火蠟燭,將原本易損的宣紙裱糊改為防水布料,對傳統魚燈進行改良,兼顧安全性與實用性,又增強了魚燈的視覺效果。
鄭冬蛟始終以魚燈傳承為己任,帶著魚燈走進校園,將非遺技藝融入課堂教學,教會學生執燈起舞,為非遺傳承培養后繼人才。為便于學習、傳承,他還自創“瞻淇魚燈”舞步口訣“四戲”,分別為:鯉魚擺尾、魚騰千里、如魚得水、魚躍龍門,每個動作都被賦予美好寓意。
2024年,鄭冬蛟嘗試以數字化傳播賦能魚燈保護與傳承。他注冊抖音賬號,在直播間展示魚燈制作的奇巧技藝和魚燈表演的靈動之美,在線上傳播這一徽州非遺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創下單場觀看量274萬人次的紀錄。瞻淇魚燈以“現象級”爆款闖入公眾視野。
魚燈點亮了瞻淇,也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讓人們更清晰地認識到鄉土文化的價值與魅力。在村兩委的帶動下,一些在外打拼的年輕村民開始“返流”,回到家鄉參與魚燈制作與表演。主題民宿、餐飲服務、研學體驗、文創衍生品等鄉村產業隨之興起。2024年,瞻淇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70萬元,比上年增長4倍。
今年春節期間,在村兩委的支持下,鄭冬蛟帶領團隊精心策劃“魚燈村晚”。舞臺上,傳統表演與現代創意交相融合,傳統魚燈與現代燈光音效相互輝映,老一輩傳承人與年輕一代舞者攜手共舞,共同演繹出一場富有時代氣息與文化韻味的非遺盛宴,吸引線上圍觀470萬人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經央視、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和知名人士推廣,瞻淇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皖南小山村,一夜成名天下知。作為當地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IP,魚燈成了瞻淇集聚人氣的“流量密碼”,吸引著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為了讓更多游客來瞻淇沉浸式體驗傳統魚燈的獨特魅力,瞻淇村對村莊道路進行合理規劃,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公共服務供給。鄭冬蛟表示,將堅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推動魚燈這項傳統習俗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在新時代煥發出持久而鮮活的生命力。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