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上午,在九龍峰生態保護·向善實踐志愿服務站內,上嶺村村民、九龍峰生態導賞員林森旺正熱情地向一群親子研學家庭講解生態知識。這是今年以來,騰訊創新型黨建項目與黃山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合作的第五期研學活動。
過去靠斧頭吃飯的村民,如今吃上了“旅游飯”,這在林森旺眼中可是稀罕事兒。
上嶺村位于黃山區焦村鎮西南部,與黃山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緊密相連。“上山兩把斧,下山兩塊五。”這句俗語曾是上嶺村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過去,村民主要靠砍伐林木為生,既破壞生態,又收入微薄。
轉機始于2001年。為了保護生態,賢村采育場解散,黃山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設立。
面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挑戰,保護區和各方力量積極行動。一方面,保護站承擔起執行政策法規、資源調查、科研監測和協調區內活動的重任。另一方面,2018年,黃山區人民政府與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簽訂了《安徽黃山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委托管理協議書》,把保護區委托給桃花源進行管理。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保護區建成了高效的智能巡護監測管理體系:科學規劃了26條巡護路線,設置了11個監控點、3個監測小站,布設了55臺紅外監測相機,成功實現了從依賴“單一人防”向“人技結合”的現代化管護模式轉變。
“如今的保護區植被茂盛,物種豐富。”從采育場工作人員到黃山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30余年間,陳曉春見證了這里的生態蝶變。目前,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1295種,其中,珍稀保護植物42種,脊椎動物289種,昆蟲603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4種。2022年,黃山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共建共管實踐,入選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
綠水青山有了,金山銀山從何而來?答案之一就在林森旺的新身份里——生態導賞員。隨著保護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升,生態研學、自然教育等綠色產業“破土而出”。
2024年,桃花源九龍峰保護中心與上嶺村村委會一合計,決定將村民培訓成能夠講好家鄉故事、帶領訪客深度體驗的生態導賞員。在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的牽線搭橋下,騰訊“望遠計劃”拓展和團建團隊來到九龍峰,在生態導賞員的帶領下體驗保護區的環境,學習生物多樣性知識,感受生物多樣性的魅力。
“去年6月,我們和騰訊合作開發研學游,由我們提供研學產品,當地村民為他們提供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在桃花源九龍峰保護地主任張錚看來,外界人員收獲的是對自然保護區的了解與感受,而當地村民則實實在在地獲得了經濟收益。只有保護區生態得到保護,當地經濟同步發展,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路徑,也是他們一直探索的方向。
“僅去年6個月時間,研學就給村里帶來了52.6萬元的收入。”上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王勇介紹,不僅如此,依托這片好山好水,茶葉、蜂蜜、葛粉等農特產品搭上網絡直播的快車,銷路大開。2024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收入122.63萬元,同比2022年增加175%。
如今的上嶺村,村民們身份多元:生態導賞員、森林巡護員、民宿主人、農家樂掌柜……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廣。遠處,九龍峰層巒疊翠,萬物競發,生機盎然。這條用心護出來的“綠色生計”之路,在青山見證下,正向著更廣闊的前景延伸。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