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少年,立志報國護長空
12月14日,記者一行走進白楊村,在一個小山坡上,群山掩映間,一座紀念碑赫然矗立,上面刻著3位烈士的名字:吳范、胡周生和吳正和。這是白楊村民為紀念這3位犧牲在抗日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烈士而自發(fā)捐資修建的。其中,吳范是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英雄。
說起吳范,曾經(jīng)當過6年兵、現(xiàn)已70多歲的白楊村老年協(xié)會負責人吳增光慷慨激昂告訴記者,他曾先后參與編撰4本有關白楊村歷史的書籍,對吳范烈士的生平做過翔實調(diào)查。這位從白楊走出去的空軍精英不但是徽州人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吳增光編撰的《白楊源志》有如下記載:“吳范,又名桂生,歙縣北岸鎮(zhèn)白楊村方祈人,自幼隨經(jīng)商的父親于杭城仁社讀書,聰明好學,才智過人。6歲返鄉(xiāng)就讀,14歲家道中落不得已輟學,去蘇州習商,后得以復學。他曾考取浙江省民政廳土地陳報助理員,分派在寧海工作。1934年,時年20歲的吳范見報載中央航空學校遷杭招收飛行、機械兩科學生,有拳拳報國之志的他一舉考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院飛行科。按學程規(guī)定,他加入隊伍訓練期滿后便進入正式獨立駕機飛行。1935年專攻轟炸,年底考試畢業(yè),成績優(yōu)秀,授少尉軍銜。1936年,吳范被分配到南昌空軍第一隊任見習官,后調(diào)往漢口空軍第三十隊,先后獲南京海陸空秋操(學習)銀質(zhì)紀念章、航委會偵察班學習第一名等。”
吳增光介紹,“八一三”事變后,日寇日益猖獗,激起中國軍民抗敵萬丈怒火。吳范奉命駕機參戰(zhàn),以高超的技術、九死不悔的勇猛氣概,在崇明島附近出奇制勝,炸毀敵艦一艘,首戰(zhàn)告捷。事后,吳范連日出擊,轟炸黃浦江中的日艦,迎戰(zhàn)日機,屢立戰(zhàn)功。
滬淞抗日,駕機炸艦英勇殉國
“吳范最后一次執(zhí)行任務是1937年10月25日,而他這次的任務更為艱巨。”吳增光說,1937年10月25日,吳范奉命駕駛德國產(chǎn)1025號轟炸機由南京起飛,在3架護航機配合下,轟炸日軍停泊于上海吳淞口至崇明島之間的日軍旗艦(指揮艦)“出云”號。日軍先派出戰(zhàn)斗機攔截,被吳范等人逐一擊落。為準確命中敵艦,吳范冒險低飛,利用超低空飛行技術,避開敵強大火力網(wǎng),進入炮火死角區(qū)后,陡然拉升機頭,欲將炸彈準確投入“出云”號煙囪時,敵人又以猛烈的炮火密集封鎖。處此腹背受敵孤機作戰(zhàn)的危急關頭,吳范機智沉著,終于投中目標,敵艦中彈起火,重創(chuàng)癱瘓。但吳范駕駛的飛機因油箱不幸中彈,該飛機是從德國進口的轟炸機,為當時我國僅有的6架先進機型之一。此刻,身體受傷的他置個人安危于度外,斷然拒絕跳傘的命令,為了保存飛機,以頑強的毅力和大無畏精神,忍著劇痛駕駛飛機安全返航。當飛機飛抵鎮(zhèn)江時,飛機已失去控制,吳范命副手跳傘后逃生,自己仍然堅持駕駛,在危急和險惡的逆境中奮力求存。不料,在南京機場著陸時油箱爆炸,機毀人亡,時年23歲的吳范以自己的行動,踐行了生前報國的誓言:“國難方殷日,男兒效死時!”
為紀念這位可敬可佩的抗日英雄,有關方面曾在南京為他舉行追悼會,將吳范的遺體安葬于南京鐘山航空公墓,并定該日為“吳范犧牲紀念日”。國共共同抗日時期,全國各大報紙均以顯著版面宣揚吳范事跡。歙縣各界在白楊村吳氏宗祠召開追悼會,參加追悼會者逾萬人。
精神豐碑,緬懷先烈激勵后人
2008年,為紀念這位為國捐軀的好男兒,激勵后人,白楊村民在白楊村老年協(xié)會的倡議下,自發(fā)出資為其修建一座紀念碑。每到清明節(jié)前后,來此祭奠的村民很多。當?shù)貙W校也經(jīng)常組織師生到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李少華是北岸鎮(zhèn)的一名新進公務員,在井岡山大學畢業(yè)后參軍入伍,退役后考取公務員,對于吳范烈士的事跡之前有所了解。在吳范烈士紀念碑前,他仔細聆聽吳增光的介紹,感觸很深:“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空軍精英,吳范為國捐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后輩學習和敬仰。我們這代人是幸福的,生活在新中國的和平年代,因此,我們應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據(jù)了解,在白楊老街還保留著吳范的故居,但無人居住。他沒有自己的后人,只有一位80多歲居住在杭州的侄兒。對于徽州大地上這樣一位抗日英雄,吳增光建議把吳范紀念碑重新修繕,最好擴建,因為目前面積太小、空間逼仄,路也太窄,不方便人們瞻仰。村里和鎮(zhèn)里可結(jié)合白楊村的紅色和古村文化資源,投入資金,把白楊村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