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黟縣宏村鎮龍江村葉氏宗祠,游客三五成群地在看古典家具。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還是一座破舊的宗祠,現在成了明清家具博物館,參與保護的北京華生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法人黃永華說,把公司經營的古典家具放在修復好的古祠里,既保護了古建筑,也宣傳了古家具,具有雙重效益。
歷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載體,如何保護與利用,除了開篇提到的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古建筑保護外,近年來,黟縣在保護中注重文化傳承,踐行創新協調發展之路,使得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古民居得到了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維護了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黟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完整地保存了1684處不可移動文物和眾多古村落,根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數據統計,現存古民居1590幢。為做好古民居資源保護利用工作,黟縣建立健全保護管理機制,2014年下發了《關于“理順職責關系、強化遺產保護”體制機制建設的方案》,落實了縣、所在鎮、所在村、相關企業四級管理體制,明確了“屬地管理”及相應單位的職責任務。同時,西遞、宏村遺產地鄉鎮和村還成立相應的組織,遺產地村民成立民間保護協會,強化保護工作的日常監管監控,逐步形成了縣、鄉鎮、行政村、民間組織四級保護管理網絡。
近年來,該縣積極向上爭取資金,通過“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做好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村申報”等載體加大古民居保護利用。投入11.3億元完成了西遞村、宏村、南屏村、屏山村、關麓村、塔川村、美坑村等17個古村落、260幢古民居的保護利用工作。2014年實施了空間類8個古村落的整治提升,單體建筑類138處,守拙園、秀里大戶人家群、碧云古村等6個重點項目。2015年實施了空間形態類10個古村落的整治提升,單體類古建筑45處,6個重點項目建設。在保護的基礎上加大了利用力度,相繼推出了御前侍衛精品酒店、驛境文化酒店、晴園等一批新的精品民宿,豐富了全縣旅游新業態。
該縣還積極做好博物館建設、遺產地基礎設施建設、消防安防工程、遺產地環境保護提升等項目建設,實施好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保護、西遞、南屏消防工程、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等重點項目,通過系列優惠政策、資金吸引促進古民居的合理活化利用,帶動文旅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