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家住歙縣的小王同學陪著大學室友暢游了回徽州古城。她驚喜地發現,除了依舊讓人流連忘返的徽文化,古城又有了一些新景象,“朋友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巷弄里電瓶車少了,有礙觀瞻的沿街晾曬少了,隨處亂跑的寵物少了,游客的體驗更好了。”
徽州古城的新景象得益于《歙縣徽州古城保護條例》的頒布實施。作為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規,《歙縣徽州古城保護條例》自2016年11月21日實施以來,通過宣傳造勢、風貌整治、業態提升等工作,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和實效。在《條例》指導下,徽州古城先后榮獲“中國休閑小城”“中國傳統建筑旅游目的地”“中國文化旅游示范地”“安徽省研學基地”等榮譽稱號。
利用國家文化遺產日等宣傳日、舉辦徽州古城民俗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加強宣傳,設立徽州古城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成立城管徽州古城執法中隊,相繼審議出臺《歙縣徽州古城保護范圍內相關審批事項規程》《歙縣徽州古城店面招牌設置管理暫行辦法》等規范性文件……自《條例》頒布以來,歙縣多措并舉,不斷順暢古城管理機制,為古城保護管理利用奠定堅實基礎,也讓古城保護氛圍愈發濃厚。
一直以來,徽州古城內居民沿街晾曬的衣被、店鋪門口凌亂的店招與古樸厚重的徽式建筑不相協調,破壞了古城韻味,削弱了游客體驗。為此,《條例》實施以來,該縣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集中將核心保護區內打箍井街、中和街、中山巷的147個卷閘門改造為木格子門、128個窗雨篷改造為傳統色調樣式;對鴻基商貿城(三期)外立面進行修繕和亮化提升;對東譙樓、南譙樓、新安古道和明倫堂等進行修繕和整治。嚴格把關店面招牌設置,加強沿街晾曬管理,對8例未經審批的店面招牌經營戶進行處罰,拆除亂搭建涼衣架3處,引導居民清除沿街晾曬等違法行為340余起。完成石頭屋、老黃梅戲劇團、老茶廠等5個區片604戶棚戶區改造,古城風貌日益井然。
在恢復古城風貌的同時,該縣先后出臺《關于禁止在徽州古城核心保護區燃放煙花爆竹的通告》《歙縣煙花爆竹禁燃限放管理辦法》《歙縣人民政府關于徽州古城核心保護區車輛禁限行工作通告》,實現了徽州古城核心保護區范圍內無經營、儲存、運輸、燃放煙花爆竹和道路交通有序、安全、暢通目標。為切實加強古城消防管理工作,出臺《徽州古城物聯網防火云平臺建設方案(2017-2020)》,計劃年內覆蓋古城區域內歷史建筑和推薦歷史建筑262處,2019年覆蓋古城范圍內商鋪和住戶,2020年完成云平臺功能拓展,實現電力、水源、火災防控的動態監控。目前已完成800余件套報警觸發裝置、獨立式光電煙感火災探測報警器、報警終端等設備安裝。
為了讓游客來得了、留得住、能滿意,進一步打響徽州古城牌子,在保護開發過程中,該縣先后投入近5000萬元對景區的業態提升、標識標牌更新、智慧旅游、旅游公廁和旅游停車場等進行了充實和改善。并通過挖掘府衙文化,復活民俗文化,傳承徽商文化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縣旅發公司開發編排9臺具有徽州文化內涵的演藝節目在景區常態化演出;建設文房四寶堂、大徽班、行知書院、百工坊等不斷擴大古城博物館群規模;西街一號、素舍等特色民宿與精品酒店建成營業;陶行知紀念館、黃賓虹紀念館等成為熱門研學點。據了解,2017年徽州古城景區共接待游客25.98萬人次,同比增長20%。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縣將圍繞寵物養放管理、市容市貌標準、鼓勵經營業態目錄等方面,加快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制度體系,確保《條例》進一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責任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