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啟動,2013年底收官的“百村千幢”工程,是黃山市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成果最豐的一項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黃山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從容的歷史擔當,迎難而上的無畏氣度,開辟出一條保護利用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新路。
完成了101個古村落的整體保護利用規劃的編制,并實施對空間環境整治美化和實體保護;對1325幢古民居實施了可持續利用的維修;全市可以整體對外開放的古村落由30個增加至50余個;建成了湖邊古村、黎陽古邸、秀里影視村等13個易地集中保護區(村);在268處業經維修的古民居內開展12類產業經營或7類文化教育民生服務活動,將古民居的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有機結合;一批新科技引入古建筑維修;全市近900名有所專長的徽匠一展技能并得到鍛煉。工程共投入60.37億元,其中三分之二為社會投資……一組不完整的數據見證了“ 百村千幢”工程的初步成果,這既是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又是惠民工程,還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戰略工程。
“百村千幢”工程的實施既需要巨大的資金,還需要浩繁的組織、協調,需要巨大的付出,需要宏愿和實干的結合。黃山市委市政府義無反顧擔當起歷史重擔,從頂層設計到具體策劃、組織實施。
黃山市,是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主體,在全市9807平方公里土地上,有不可移動文物8032處,100余個古村落有古民居6462幢,其中有較大歷史文化價值的1855處。星羅棋布的古村落古民居是徽文化最直接最具標志性的符號,并附著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山市委市政府出于對歷史責任的深刻考量,處于對歷史的敬畏,提出了對這些不可替代和不能再生的文物的保護,“百村千幢”工程應運而生。
誠然,“百村千幢”工程的事實,黃山市委市政府也有著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考量。黃山市是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的核心部分,全市4A以上景區中古村落古民居旅客接待量占總接待量的64%。但古村落古民居的觀光模式同質化嚴重,挖掘古村落古民居的文化特色內在品格,精心打造不同業態的旅游產品,創新服務手段,拓展古村落古民居的功能和作用,既是全市文化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又是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需要,也是建設美好鄉村、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需要。
2009年11月6日,黃山市委主要領導向全市發出實施“百村千幢”工程動員令,這具有戰略意義的登高一呼,表明了市委市政府的主導地位和實施工程的決心信心。隨即市、縣(區)組建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多個相關部門參加的“百村千幢”工程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出臺了《黃山市古村落保護管理辦法》、《黃山市古民居原地保護中產權轉移程序規定》等7個配套文件,對諸如資金投入及補助、易地遷移、產權轉移、土地轉讓、房屋登記等現實問題,建立便于操作的地方性規章制度;政府對工程進度、對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和地方出臺的規章制度執行情況進行半年一次的督查,以高壓態勢打擊文物犯罪活動;發揮輿論引領作用,動員社會各界關注、投入這一工程之中。
務實的行動 創新的思維
務實的行動和創新的思維,如虎雙翼,推動“百村千幢”工程攻堅克難堅定前行。
確立規劃引領的原則。提煉村落特色,考量與周邊生態環境的融合協調,考量保護的法律依據和科學性、可持續發展路徑的銜接等多個方面,對101個古村落在高起點上逐一做好規劃,既各具面貌又有統一標準為據,散而不亂,避免了無序和盲目。竹村、盧村、郭村、屏山等30多個古村落經整治而成為新的業態。
確立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保護,保護和利用在較高水平上良性循環的目標。“百村千幢”工程頂層設計者強調,古建筑修繕要發揮文物保護利用的綜合效應。近20種業態在古民居中演繹這這一目標,歷史文化體驗和民俗非遺體驗、休閑度假、書畫創作基地和攝影基地、文化雅集場所,民間文化會館、農事體驗、農家樂、民俗客棧、傳統民間工藝作坊、風味特色小吃店、鄉村書店、民間藝術表演、鄉鎮文化站或農家書屋、專題博物館或紀念館等等。
完善保護方式,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多渠道籌集,破解資金難題。這個總投入60億的大項目,對財政不夠豐裕的地方政府來說,難以包攬。為此,黃山市既推出認保認養的公益性保護方式,又出臺認租、認購等市場化手段,開拓引進民間資本的渠道,調動了民間投身古建筑保護的積極性。在一大批古民居使用權、產權轉變同時,獲得了維修和后續保養的資金。據了解,在該工程60.37億元的總投入中,各級財政投入近20億元(包括整合各種公共服務項目資金、景點門票提成等資金),社會民間資本投入40多億元,占總投資的70%。有467幢古民居被認購或認租,既有省內外一批有實力的大公司,也有熱愛徽文化的民間人士參與其中。有1200年歷史的徽州區西溪南村,12幢古民居已被民間人士認購。
以原地保護為主,經文物部門審批也可易地保護,13個易地集中保護區,使一批嚴重破落的古村古建及構建起死回生。
引入了新的科技手段,提升了對古建筑的修繕水平。與清華、同濟、東南、中南科技、安徽建筑等一批有較高相關專業水準的高校合作,組織實施一批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如徽派民居技術集成與示范)、省地方項目,就通風采光、外墻保溫、隔音以及防火、雷、漏、腐、潮、蟲、盜、裂等“八防”進行專題科技攻關,并引入二維碼、三d測繪等新技術。有效創新了保護手段。
建立了一支有較高工藝、技術水平的徽匠隊伍,為徽州古村古民居保護奠定了可持續的施工條件?;罩莨糯迓浜凸琶窬拥男蘅槪衅涮厥獾墓に嚰夹g要求,需要一定的徽文化知識儲備。這次“百村千幢”工程認定了本市18家具有資質的施工單位,施工人數近900人,一批在外打工的有專長的徽匠返回家鄉,一批年輕人自愿拜師學藝,政府組織徽匠大賽從整體上提高徽匠水平,壯大徽匠隊伍。
整體的保護 初現的效果
走進黃山市的一個個美麗古村落,細察一幢幢已經修繕的古民居,“百村千幢”工程取得的成果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屯溪區黎陽老街已有1800年歷史,近年通過市場化運作,破落的舊街改造成一條既富含歷史滄桑又彌漫現代氣息的文化旅游商業街,而老街的肌理和賈宅、石宅、梁宅、李氏醫寓等具有文物價值的古民居得到了保護、利用。而且黃山市一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工藝大師集聚此處,黎陽老街已成為非遺傳承的重要場所。
黟縣盧村,有近400年歷史、集徽派木雕精華的著名木雕樓經維護后依然煥發迷人藝術光彩;徽州區金紫祠由政府投入4000萬元加以維修,如今這個穿越400多年時光、體現了高超徽派建筑工藝、有12000多平米的祠堂被人稱譽為“中國民間第一祠”;歙縣投入1.8億元依明代原貌修復的徽州府衙,既是一處旅游景點,又是徽民俗民間文化和非遺的重要展示區……大量古建筑的修葺,使徽派古建筑營造技藝、徽州四雕、民俗文化等許多非遺得到保護傳承,整體性保護的效果初步顯現。
一批批熱愛徽文化的人士真誠又堅定地投身徽文化保護的事業。黃山市榮佳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榮,已投入數千萬打造易地保護的黎陽古??;香港誠信集團被徽州古民居的精美和厚重文化所深深折服、吸引,入主休寧縣古城巖古建筑易地保護區……
“百村千幢”工程還是個惠民工程,它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給農民帶來了實際利益。近年不少古村落整治和古建筑得以維修,又打造了多種業態,原先較為單一的觀光旅游模式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豐富,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始建于南宋的歙縣昌溪古村在工程沒實施前年均游客五六萬人次,工程實施后,60多幢古民居得到維修,村莊面貌大有改觀,游客逐年增加,今年可達到10萬人次。擁有200多幢古民居的黟縣屏山村,在工程實施中使整體環境得到整治美化,旅游業也得到發展。
擁有眾多古建筑的黃山市,其保護的重大使命不能畢其功于一伇。有3000多個單體古民居仍面臨倒塌的危境。資金匱乏、管理機構少而管理任務繁重, 都成為制約瓶頸。
困難再多,保護徽文化的重任不能推卸。為此,黃山市委市政府于今年2月21日再次作出重大工作部署:在“百村千幢”初戰告捷基礎上,繼續實施徽州古建筑全面保護利用工作。黃山市主要領導在動員大會上說,由“百村千幢”工程到對全市古建筑的全面保護利用,不僅是工作拓展,更是戰略延伸,是整體提升和深度創新。
我們期待黃山市涌動新一輪保護利用徽州古建筑的熱流。
責任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