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白際鄉白際村采訪時發現,這個曾經有名的貧困村,因旅游業的蓬勃興起,從無人問津的山旮旯變成了游客聚集的旅游目的地。
再訪白際 從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迎著冬日的暖陽,我們再次趕赴白際。沿著蜿蜒的“白際天路”千回百轉,轉過一個接一個的彎道,白際終于重新回到視野中。細細打量,亮點頻閃,寬闊平坦的道路、干凈整潔的農家、圖文并茂的文化墻、全新安裝的ATM機、坐在村口怡然自得地賣山芋干的老太……一派新村新氣象。
記得那是2009年,記者第一次踏訪白際時,白際鄉內的道路仍十分不便,村村之間都是靠山道步行,有的村近的距鄉政府5公里,遠的有13公里,主要經濟來源是傳統的林、茶產品,基礎薄弱,經濟落后。
自古以來,白際與外界交往,靠的是兩條山道。南通浙江,長11公里,即白際——(土太)下山道;北通榆村鄉嶺下村,長15公里,即白際——嶺下山道,俗稱“白際嶺”。當地村民說,“當時全鄉人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及農產品銷售等全靠肩挑背馱,生活相當艱苦。”公路修通前,該鄉2000余人口中近8成貧困,農民人均收入在貧困線以下。2001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700元,2002年被列為省級扶貧工作重點鄉。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該地幾代人的心聲。2002年,源白公路全線開工建設,全程33公里,其中白際段10公里,于2004年8月路基貫通,到2005年底,完成油路的底層澆筑。2008年,又升級成了瀝青路面。
源白公路的貫通,有效地解決了當地群眾行路難、運輸難的問題,極大地改善了該鄉的交通條件和致富路徑。2011年,該鄉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了5400元,貧困人口數量大幅下降。2017年1-10月,白際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3200萬元,預計全年突破3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9000元,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可以達到10500元。
旅游興起 從外出打工到返鄉創業
路通山門開,到白際觀光、體驗、避暑的驢友、攝友、自駕客越來越多,白際村民創業熱情空前高漲,農家樂次遞開放。
“2008年只有20張床位,現在已經有50余戶辦起了農家樂,床位1300多張。白際鄉村旅游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旅游的積極性,現在白際的11個自然村落都已經成為驢友旅游目的地,不僅如此,周邊歙縣的獅石鄉、浙江的中洲鎮、榆村鄉的嶺腳村也都全面帶動起來,實現了多贏的鄉村旅游新局面。”記者再次見到白際鄉村旅游的始作俑者(2008年自辦旅游網站開啟白際旅游模式)、白際第一個農家樂創辦者謝正發,他用數字解讀白際的變化。
老謝的白際鄉村旅游示范效應迅速被復制,原先的“游白際,找老謝”不再是唯一,許多年輕人也紛紛回家辦旅游。
胡小寧之前在杭州、屯溪打工,丈夫程梨平在外做水電工。看到鄉村旅游的前景,胡小寧夫婦倆的小胖子農家樂于2009年開張營業。“老謝他們先弄,我們邊弄邊學習,開始游客不多。”胡小寧說:“那時候還是路邊老房子,剛開始每個周末人多一些,周末有幾十人,第一年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2010—2012年,來白際的游客最多,老房子無法住宿,為了發展農家樂,2012年蓋了新房。這幾年,村里開農家樂的人多了,去年收入情況不算太好,但一年總能掙10萬元左右。”
除了發展農家樂,今年3月,村里成立了休寧縣白際里白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有20戶村民參加,還發動當地村民采摘、整理、包裝、出口,形成了一條產業脫貧致富新路。
發展瓶頸 從車輛限行到完善配套
多位村民表示,源白公路上設置的防護墩對白際鄉村旅游影響很大。“白際原生態旅游實實在在給村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機會,但源白公路七座以上車輛禁行成了白際發展的攔路虎,另外古道需要修繕貫通,才能更好地把白際打造成華東最佳戶外旅游目的地。”謝正發說。
胡小寧也表示,來白際的游客以乘大巴者居多,這一措施給白際鄉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影響。“2012年設置攔路墩之后,旅游就有點走下坡路,大巴進不來,客源受到很大影響。”項少峰說。
在休寧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期間,白際村人大代表程有民曾提出《白際人民強烈要求解決源白公路上的攔路墩問題》的議案。
長期用設置攔路墩來解決安全問題,必然會制約白際的發展。很多村民建議,交通主管部門進一步對源白公路的路況進行認定,讓投資幾千萬的公路發揮功能。
除了交通問題,村民們還希望能強化農家樂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制訂統一的農家樂標準,為鄉村旅游的深度發展打好基礎。
謝正發建議,白際要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擴大 “農家樂”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擴大接待能力和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村民參與旅游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質,全面推進白際旅游的健康發展。同時要精心打造差異化的旅游接待風格,不同農家選擇不同的經營方式。“力爭讓所有農家都能在旅游事業上有所收獲,是我最大的期望。”謝正發說,在自己有收獲的同時,帶動共同發展,這是莫大的樂事。
“現在游客的要求很高,我想打造特色民宿。”胡小寧的民宿概念比較超前。她說:“現在個別農家樂因為搶客打起了價格戰,留不住人,這不行,會影響白際鄉村旅游的整體形象。因此我想嘗試農家樂的轉型升級。”項少峰也表示,為了搶客源,有的農家樂無序競爭,希望政府能建立統一的農家樂服務標準,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2018:向小康白際的目標進發
休寧縣旅委副主任汪莉暉在白際旅游扶貧時表示:“旅游是個富民工程,白際旅游還可以做好‘后備箱’工程。比如,此前舉辦的山芋干節,將村民閑置的農副產品變成旅游商品,延伸旅游附加值,助力農民增收,帶動鄉村旅游發展。”
休寧縣白際鄉黨委書記黃俊軍告訴記者,該鄉正通過振興全域旅游,打造旅游精品點,建設旅游精品線,推介旅游產品,提升旅游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白際生態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旅游收入;同時鞏固傳統特色產業,助推發展覆盆子、泉水魚等新型特色產業,構建“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形成更多的“白際造”農產品。
黃俊軍說,下一步重點提升“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建設,“吃住”上發展高端民宿,“行”上爭取開通中巴,增加客源,“游”上建設“十里綠道”,提升山區鄉村魅力;“購”上加強產品包裝,提升“白際四寶”品牌形象;“娛”上舉辦篝火晚會、捕魚比賽、農事體驗,農旅結合助農增收。
對于白際的2018,黃俊軍稱,鄉里將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突出發揮好白際鄉原生態旅游資源的特色和優勢,高舉“藍天白際,世外白際”的亮麗名片,為建設生態更美、旅游更熱、生活更富、干群更親的小康白際而奮楫前行。
責任編輯: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