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里老街約有200年歷史,依山傍水,文閃河繞街而過。舊時,因陸路交通閉塞,文閃河曾是閃里與外界聯系的主要通道,閃里老街成為祁西重要商埠碼頭。
A鼎盛一時 名噪四方
閃里鎮位于祁門縣西部,毗鄰江西,是安徽省的“南大門”,黃山市的“西窗口”。閃里古稱仙仁里,乃梅姓、吳姓、金姓居住之地。過去很繁榮,清末最鼎盛,當時叫外桃源,故閃里亦稱桃源外村。仙仁里后稱三溪鎮,清末至明國初年,稱閃上,民國二十三年后,改稱閃里。
閃里街聞名于清代,由于祁門紅茶一舉獲得巴拿馬金獎,閃里街便成了“茶市”,分上中下三街,大部分是陳氏經營店鋪。
遠在唐代,閃里就以它品質優異的茶葉而名載文冊,并以詩歌的形式,被文豪所謳歌,為世人所傳唱。自1875年創制以來,祁門紅茶便因為它特有的香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近代,閃里又以它的紅茶品質,在世界飲品貿易史上,劃下了濃重的一筆。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祁門紅茶就榮獲大獎章和金質獎章,從而蜚聲中外,暢銷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丹麥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成就祁紅百年傳奇。
紅茶的創制和金獎的獲得,為飽受連年戰亂之苦的祁門茶農,找到了一條生財之道。自此,當地紅茶莊號再次激增,祁西各村茶號達八十余家,涌現大批茶商。當時在祁西民間流行“西制紅茶東制綠,南北制茶隨大流”的諺語,反映了當時祁西各茶號主要加工紅茶的生產歷史。抗戰時期,長江封鎖,陸路破壞。為保障供應,茶商成立鹽業公賣店,石臺、貴池、東至、婺源、浮梁、景德鎮等地客商,紛至沓來。斯時閃里,可謂商品充沛,名噪四方。
閃里陳氏大商巨賈,遍于海內東南。景德鎮有陳家巷一條街,河東河西360余家店鋪為桃源人所開。東至有烏鴉飛越不過的千畝良田,均為桃源陳氏的產業。崇禎年間(1628—1644),閃里陳姓商人在景德鎮經營瓷廠,獲得毛制瓷經驗,在祁西大北埠一帶開采瓷土。巨商官宦除按族規繳納錢糧外,每年六、七、八月青黃不接季節,在水口廊橋施齋,救濟貧困、逃荒、流浪人員;每月初二、十六日,祠會在廊橋發給周邊孤老殘疾人員錢糧以作半月生活費用。自紅茶開創后,14家茶號莊主,為慈善事業所作貢獻尤為巨大。
B
風華逝去 留下回憶
秋末冬初,大地斑斕。走進閃里老街,仿若時空的穿越,與喧鬧的新街相鄰的老街,人煙稀少,風光不再。
“從這里走,這里就是老街的入口。”11月3日上午,當地村民陳敦和老先生帶領大家,從村里的曬場開始,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說,以他童年的記憶和他對老街的了解,追憶閃里老街曾經的模樣。
陳敦和曾當過十年的民辦教師,熟知當地文化,是閃里的鄉賢,被譽為活地圖。“今閃里鎮所在的銅鑼灣,距江西浮梁界僅3公里。閃里在祁門建縣前,轄屬浮梁。白居易有詩云,“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日浮梁買茶去”。詩中所指的浮梁就是包括閃里在內的祁門西、南路。”他對老街的歷史顯然很熟悉。
“以前的閃里老街很繁華,街道兩旁有幾百家商店,什么都有賣。”陳敦和說:“閃里位于皖贛兩省交界處,過去不通路,文山河畔的水碼頭可以從水路到江西、蘇州、上海,閃里老街自然成為當地最繁華的一條街道。
閃里老街紅茶生意興起,以茶市為主,車水馬龍,非常繁華,很多人都坐船從江西等地,來這里做買賣。當時老街上的茶號有14家,如忠信昌、恒信昌、怡豐、同德祥、裕國、恒馨祥等,除此之外,大街小巷還有許多糕餅店,如芝麻糖、花生糖、黃豆糖、谷花糖等,有些至今仍享有盛譽。
陳敦和告訴記者,由于商業繁榮、交通便利,閃里街人丁興旺,生意興隆,成為鄉人購物、商轉之要地,應運而生的大小旅館有十幾家,還有養馬房和轎行。
在閃里老街,不得不提祁紅的創始人之一的陳光楷。陳光楷的老宅就在這里,看上去還好,只不過曾經經營的茶廠已經拆掉。87歲的陳光楷后人汪仙梅在閃里老街生活了一輩子,見證了閃里老街的興衰。她說:“老街過去很熱鬧,人多,店多。”汪仙梅說,后來連年發生洪災,大部分村民搬走了。加上有了新街,老街人氣銳減。
踏著溜光而斑駁的石板路,聽著陳敦和的講述,一種蕭瑟感頓然而生。
“由于當地水土環境變遷,地勢低洼,閃里老街不斷受到洪水侵擾。1980年的一場大洪水,就讓閃里老街毀之大半。”陳敦和回憶道,“那一年的大洪水沖走了很多房屋,當時水流湍急,很多村民爬到了樹上逃命。之后很多商人就把店鋪搬走了。”
一場特大洪水的肆虐,使得本已蕭條的閃里老街更是陷入不堪,這條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基本上面貌全非,如今更是風華逝去。時至今日,閃里后人因躲避洪水而陸續遷走,水災之后,商業中心逐漸由老街向新街轉移,閃里老街逐漸滑落進歷史的長河中。
C
曾經存在 如今何去
閃里老街的衰敗是時代發展的一個縮影。曾經,它依托天然的水路優勢,商賈如云、鋪面林立、貿易興隆。然而,隨著公路的打通、水患頻繁,老街的作用日趨下降,就像一位弱不禁風的老者,沒了氣力,容光不在。
走訪中,陳敦和多次提起,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這條老街,保護這條老街,搶救這里的文化,不要讓閃里曾經的文脈在這里斷掉。
“閃里老街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承載著祁門紅茶興起的歷史信息,保護老街,就是保護紅茶,就是保護閃里的文化。”陳敦和說:“現在鎮上的馬路過于擁擠,可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把老街和新街融合起來打造,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保護閃里老街可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閃里鎮黨委書記許建華告訴記者:“由于閃里老街地勢較低,每年梅雨季節都會漲水,老街易淹易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村民紛紛從老街上搬出。今天的老街只剩下舊址還在。曾經,2008年的時候,申請過老街保護包括修建環城路的規劃,但由于這里已經在2002年就被列為國家基本農田保護區,加上修繕資金較大,因此關于閃里老街的保護話題無法破題。”
許建華說:“雖說閃里老街的保護工程量大、資金需求大,非常難,但從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對文化尊重的情懷來看,即便恢復不了,哪怕就這樣子放著不破壞,或是另一種保護。”他說:“目前縣水利局正在對老街邊的水壩項目進行治理規劃,鎮里也在積極爭取。先把河道治好,再考慮老街的保護問題,一步步來,保護的步子小一點,但比不走還是要好一些。”
責任編輯: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