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霞坑鎮鴻飛村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落,風景秀麗,民風淳樸。位于鴻飛村的千年老街上的徽派建筑沐浴歲月風雨,更彰顯歷史厚重。
古韻悠悠
3月30日上午,記者從村東頭進入老街。
“這個四腳門樓重新修繕過,門樓內有佛龕。”鴻飛村鄉賢馮廣煒介紹。村書記馮善鑫說,鴻飛村有千年歷史,自唐代馮姓入住,繁衍為大姓。當時村莊內做大官、做生意的較多,鴻飛村在歙縣南鄉也是較富裕的村。他指著地上的石板說,鴻飛鋪設的是狀元石,本地沒有,全是從外地通過水路運來,只有富裕的村莊才會鋪設。整條老街長約3里,寬3米多,曾是官道,久了形成商貿街。街市起于唐朝中期,宋朝輝煌,東到績溪、旌德,西到碼頭,坐船可到杭州、上海等地,原來街上有當鋪、藥店、布店、醬油坊、茶館等。
走在古街,古韻悠悠,儒風濃郁。清末宅院蔚德堂現存完好,磚雕、木雕、石刻美不勝收。大門頂上如一幅鏤空雕刻的卷軸圣旨,中間是“積厚流光”四字行書,頂上是“八卦”磚雕。宅院主人叫馮治棟,古時做茶葉生意。
到了老街中心的十字路口,往右走是一條古道,通往績溪、旌德。馮廣煒說,原來南鄉吃飯問題難解決,就要從古道到旌德買米挑米。往左走是鴻飛老街曾經最熱鬧繁華的地方,如今當地村民依舊喜歡聚集在此聊天。今年89歲的村民馮善論說:“原來這里來往人多,老街是清一色石板路,雅致漂亮,后來拖拉機壓掉了,沒管理好。老街中心這家店叫吳淞口布店,后來還開過爆竹店。這家布店原來生意很好,以前做生意的人都打招牌,說明貨是從上海運來的。”
徜徉在鴻飛老街,民居、街井、青磚小瓦古樸恬靜,旁邊是悠悠的伏源河。如今,這條歷盡滄桑的老街漸被新式洋房包圍,那些青石板、木閣樓、鐵鎖環,還有那老街面貌,在歲月中漸行漸遠。
故事綿長
鴻飛老街雖然模樣不復,但故事還在村人中口口相傳。
“這個老房子拆掉太可惜了。”馮廣煒指著一處空地告訴記者,老房子主人叫馮六順(小名),曾與民國時期馮國璋有來往。當時,馮六順在北京城內總統府旁邊開茶葉店,正逢馮國璋尋根認祖。清明節前后,馮六順在他祭祖的袋子上寫了名字,恰巧被馮國璋府下人看到,機緣巧合與馮國璋相識。馮六順將族譜給馮國璋看,馮國璋在族譜中認到祖,便派侄子馮殿甲將匾額“派別源同”送到鴻飛村馮家祠堂,落款“馮國璋”,落款篆章時間是“中華民國七年六月”。在眾人翹首期待中,匾額被抬到祠堂門口。一時間,村中鞭炮齊鳴,當地官員列隊站立,牌匾被掛到正廳橫梁上。祠堂大門頂上是一塊精致豎匾,上面赫然有“大總統”三個大字。馮廣煒說,聽說從此馮六順發達了。但這幢祖屋由于家中兄弟多,理清難,就拆掉了。村民馮宏是馮六順的曾孫子,住過老房子,對老房子印象深刻。馮宏依舊能清晰回憶起每個房間的位置和場景,“門口是磚雕,進去有三進,這邊是天井,這邊是堂前,這里是樓梯上去,原來是二層。”
鴻飛村富人輩出,曾有富商人稱“馮百萬”,捐資修橋,在當地無人不知。徽州府的紫陽橋最開始叫“壽民橋”,位于歙縣城東南漁梁壩下,后因距紫陽山麓近,就有了現在名字。據說開始籌建這座橋時籌集不到足夠的錢,人們看見一位身穿麻布衣的買灰人趕來。有人諷刺他:“憑你這副模樣,也敢來出錢造橋嗎?”豈知買灰人允諾:“我個人單出一孔之資(該橋9孔)。”買灰人正是“馮百萬”,他說到做到,在東端倚山建造第一個橋孔,又高又寬,氣勢非凡。這樣一來,原來那些解囊者只好傾盡錢財,按第一孔高度和寬度續建其它八孔。
鴻飛村原叫吳輝,改名皆因祖籍村里的方姓貴妃。方姓一支祖上從鴻飛定居南京,明朝嘉靖十九年,方姓有一閨女被冊封為貴妃,回故鄉省親時,皇家耗資為其在村中建造鳳庭,還在水口南岸建造八角亭。該亭光彩奪目,墻壁上畫有千姿百態的奇禽怪獸圖案。亭上有八個飛檐翹角,每個系小銅鈴。亭頂上系著一只銅制張口大雁,俗稱銅雁,風吹來就會鈴響雁鳴,引得大雁和百鳥飛來亭上方盤旋。此景正好被回家省親的方貴妃所見,便對身旁鄉親說:“鴻雁如此不愿離去,我看就將吳輝改稱鴻飛吧。”
重鑄輝煌
馮廣煒告訴記者,鴻飛是新安馮氏發源地,全村馮姓占95%以上。鴻飛村里的祠堂、石橋、石板路、路亭、水口古樹林帶、水口廟、水口壩、太子廟、木雕、石雕、磚雕、水車、石磨是祖輩給后人留下的遺跡,見證自信、自強、勤勞的品質,“村中很多古建筑都沒有得到妥善保護,現在已經不多,希望重視古建筑古文化的保護。”
馮善鑫說,現在村里只剩下古民居30幢左右,作為村里負責人有責任和村民們一道把歷史保護好。歙縣霞坑鎮副鎮長田雪峰表示,目前已經利用世行貸款項目資金修復鴻飛老街,如果傳統古村落申報成功,將修復老街基礎設施、環境等,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全面打造。
責任編輯: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