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源鎮是一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城,自唐天寶四年設立太平縣,到公元1963年搬遷,仙源一直是太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古街漸趨沒落,但街市的框架依在……
一橫一豎“三不管”
一座有水的小城,自然多了幾分婉約和靈動。仙源古城依水而建,境內有麻川河、富溪河穿境而流,兩岸土沃水豐,村莊鱗次櫛比,街巷縱橫交錯,多年來形成了以縣衙為中心的交通網絡。
明代中期,由于手工業的發展,城中工商業日趨發達,此時形成的街道有橫街、直街、學前街和縣后街等。縣衙西面設安仁坊市,縣治東面設還淳坊市,同時城南也出現了街市,俗稱中市街。街上以手工作坊為主。豆腐鋪、裁縫鋪、館子店、鐵匠鋪,修鐘表、刻印章、彈棉花,剃頭也都應有盡有。
仙源古城歷經變遷,但是直街與橫街依然在原址上,而橫街還基本保持了原貌。直街與橫街也是仙源古城最繁華的兩條主街。兩條街呈丁字形,相交于縣衙前,相交處留有空地約有兩三畝大小,俗稱“三不管”。
仙源曾得名“三不管”。據說在唐以前,還沒設太平縣,仙源處在涇縣、石埭(臺)縣、歙縣三縣交界之地。水東一帶歸涇縣管轄,北門一帶歸石埭(臺)縣管轄,南關一帶歸歙縣管轄。這里處于三縣交界的邊緣地帶,管轄界限不清,三個縣都無法涉足,索性放之任之而不管,故稱“三不管”。后來,經宣城郡太守李志和上奏朝廷,將涇縣西南十四鄉置太平縣,縣治初設在仙源(當時稱:三門山南),這里就由太平縣管了。但是“三不管”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雖然很多古建被新樓替代,但是走在由花崗巖(俗稱麻石)石條和鵝卵石鋪就的街面上,卻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據史料記載,整個縣城道路兩邊砌明溝排水,街面則砌涵道排水。巷弄以方家巷、鄭家巷、黃栗巷最為幽長,人口稠密時,巷弄兩邊房屋相連,巷陌深近百米。由于巷中房屋大多側向,僅有院門臨巷,故巷中十分幽靜。
仙源古城中多聚族而居,各姓自成村落,形成街市后出現許多巷弄,見諸記載的有方家巷、周家巷、鄭家巷、項家巷、陳家巷。寬一些的稱街,如黃家街等;一些居民區則稱里,另外有稱坦的;還有以山河為名,如羊角河、王家塢等;亦有以地名而稱的,如羊角墈、胡家墈、大水關、小水關、黃家塘等。
如今,橫街和小巷中的一些古民居依然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境內有板石詩刻、麟鳳橋、眾樂亭、永濟橋及章家大屋、樹德堂等一批歷史文化古跡和“軒轅車會”民俗活動也都被完好保留下來。難能可貴的是仙源古城的大街小巷仍然保留了明清時期的鋪裝和肌理脈絡。由于縣政府遷到甘棠,使得仙源成為一個普通小鎮,避免了大拆大建,這也成了修復文化生態的極好條件。
一磚一瓦憶童年
今年83歲的黃承志在6歲時,跟隨父母來到仙源。當時祖父在仙源經營了一個水碓(也稱“水搗器”),是一種借水力舂米的工具,幾乎可以日夜不停地加工糧食。黃承志的童年,就是聽著舂米聲長大的。
“那時候直街是主街,一些米店、布店、藥店都在這里。”黃承志說,“雖然現在的直街已經看不出原貌,但是當時的繁華他還清楚地記得,并列有紡織廠、新華書店、供銷社、農資公司,還有當時最大的館子店。一到趕集的日子,四里八鄉的村民就帶著家禽、牲畜,還有山芋粉絲、蔬菜等農產品到農貿市場交易。逢年過節的時候,直街堵得連行人都很難走進去。”
從直街西行幾十米,就到了橫街。橫街基本保持當年的原貌,依稀還可以看見當年的“太平盛世”。黃承志家所住的黃家巷就是橫街旁邊的一條小巷。記憶中的橫街有糕餅店、銀行、糖酒公司、防疫站、縣醫院、工人俱樂部,還有爆竹店。如今,銀行大樓還屹立在橫街和直街的十字路口。街上還有一些祖上傳下來的豆腐店、彈棉花店和鐵匠店還在經營。尤其是劉日勝經營的豆腐店,成了仙源老街的一張名片,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去購買。
許燕是仙源鎮社區書記,1983年出生在仙源的她,記憶里的童年,則是機械化大生產帶來的小城故事。許燕說:“雖然當時已經不是縣城所在地,但是由于周邊涉及三口、新明、仙源三個鄉鎮的貿易往來,因此直街和橫街的商業氛圍還是相當濃厚。而且鎮上還有紡織廠、造紙廠、水泥廠、啤酒飲料廠等。初中的時候,家附近的一個紡織廠就有100多號工人上班。看著那些帶著白帽子、穿著白大褂的工人,自己的心里十分羨慕。工人相對條件好,他們的子女也要優越得多。后來小鎮的經濟日漸衰落,老街也就變得冷清了。”
仙源城中民宅多為明清時建筑。現存的以嶺坡、王家塢、羊角河、大水關、小水關、鄭家巷、橫街、中市街為多。規模較大的主要有大水管的方氏九廊、小水關方家大屋、南門章家坦的章家大屋。尤其章家大屋,大小一共七棟,相互連通,呈一字排開。各屋自設天井,獨立成戶。有的屋中不好設天井,便改成小院,成為另一種特色。真正的明代特色建筑以嶺坡一帶的民居為代表,由于這一代受戰火損失較少,保存最為完整。在這里的不少房屋仍是明代三間五架之特色,大多矮小平淡,不如后來建造的規模宏大,雕刻繁雜。
一街一鎮有期待
采訪當天,記者一行碰巧遇到考察仙源老街的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他們于當天下午與仙源鎮政府正式簽約,未來將通過修舊如舊把仙源古城打造成文旅小鎮。
“從人文底蘊來看,仙源古城有1000多年的歷史;從自然風光來看,仙源就在黃山的山腳下,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優勢。”北京房修一公司仙源古城開發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這個項目,他們已經前后來仙源考察了10多次,最終敲定這個項目。未來將在不破壞古城基底的前提下,讓古城恢復到清末民國初的狀態。以仙源古城為中心,形成包括商業文化街區、特色餐飲街巷、酒吧濱水步道、傳統民宿合院、藝術產業基地等在內的,集商業、住宿、休閑、文創、展覽展示等為一體的產業業態。
據全聯房地產商會特色小鎮分會秘書長匡洪廣介紹,仙源古城下一步也將要按照特色小鎮的模式來打造。結合地域文化、地域民俗、地域建筑風貌,用現代人喜歡的建筑方式和理念再現古城。
近年來,當地政府也對仙源古城進行了一些搶救性保護措施。結合改徽建徽、環境風貌整治和美好鄉村建設,著力打造皖南徽韻小鎮。該鎮還制定了《仙源鎮龍山村古村落綜合整治與復興規劃》,對鎮內古民居文物單位進行了修繕和保護。通過“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將古民居掛牌,對古民居進行修繕,對街道破損路面進行修復。2018年,仙源鎮還啟動了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項目,總投資30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南城門遺址整治、直街石板路修復、直街長廊、巷道連廊修復、“三不管”標識修復及排水修復、水關橋古橋修復及沿河古步道恢復以及環境整治。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隨著文旅小鎮的打造,仙源老街也將煥發新的活力,以新的面貌迎接新時代。
責任編輯:實習生 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