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伏嶺,東與浙江臨安毗連,南與歙縣相鄰。四周群山環抱,村旁秀水淙淙,古代文人墨客曾寫下“鄣山毓秀、紋水鐘靈”的千古佳句。這里是一個以邵氏家族為主的文化大村落,而伏嶺古街處處氤氳著徽山徽水徽味。
A 探尋古村從認識“犭回”字開始
是偶然也是必然,在伏嶺街遇到的第一個采訪對象竟然是歙縣井潭人。他叫方達焰,已過古稀,他正要去接孫子,聽說我們是黃山日報記者采訪老街的,頓時容顏和悅。方老告訴記者,伏嶺的井潭人很多,他14歲從井潭到伏嶺學手藝,后來就在伏嶺安了家,成了新伏嶺人。
在伏嶺,不得不說“犭回”字的來歷。“犭”加一個“回”字,就是“犭回”字。據說這個字新華字典上查不到,《辭海》《辭源》也沒有,電腦打不出來,而只要到了伏嶺村,走進伏嶺街,汲取了這里的文化滋養,才會認得這個怪字。
說“犭回”字,就要追溯伏嶺的歷史。相傳,宋代的邵氏第109世百二公,因慕其山水靈秀,自歙縣井潭遷徙伏嶺定居,但香火不旺、世代單傳、人丁欠興。于是族人請來風水先生為村運把脈。于是,畫了一道符,并特意畫了一只比神獸,并囑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將這道符和神獸——“犭回”張貼于家中正廳,以香燭供奉數日,并在村北鄣山方向,建廟供佛,以鎮邪惡。村中每年正月初四開始,全村皆舞“犭回”,一直要舞到正月十七,不但在本村舞,還到歙縣南鄉巡舞,氣勢宏大,熱鬧非凡。
今人看來,“犭回”的出現是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影響。但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無法對客觀世界進行解釋的情況下,求菩薩、拜鬼神也是那時一種樸素的精神信仰。
伏嶺舞“犭回”起源于南宋,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現已經成為當地群眾春節期間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2010年,舞“犭回”被評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伏嶺還榮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
B “鑼鼓響,腳板癢”的魅力徽劇
伏嶺老街的古戲臺,據說建于清代,不但是舞“犭回”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當地人唱戲演出的舞臺。當地鎮干部陶濤介紹,古戲臺原來朝北,現在朝南,1979年搶救性重建后沿用至今,成為伏嶺人的重要文化陣地。
陶濤說,歷史上的伏嶺人多地少的,迫使當地人從小就背井離鄉,外出經商學藝。當地的男子往往到三十歲左右,便有了較為豐厚的家底。
伏嶺人喜歡看戲,在外的年輕人很容易接觸戲曲,遇到好的劇本,就會想到帶回家鄉。年復一年,全國各地的戲曲形式滋養了伏嶺的地方戲。明萬歷年間,昆曲傳入,伏嶺民間藝人在演唱昆曲時,融入了本地劇種演唱技巧、風格,逐步發展形成既有昆曲韻律美,又有弋陽諸腔通俗美的本土劇種,漸而形成了徽劇。
走進伏嶺老街徽劇館,幾十上百件宣統年間和民國初年留存下來的戲服、盔頭,劇本、曲本、道具令人眼前一亮。這些物件堪稱寶物,保存十分完整,在全國鄉鎮中很是鮮見,有極強的觀賞性,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這些老件什安靜地陳列在館里,雖有年代感、掉漆掉色,卻默默地述說著伏嶺人曾經的輝煌,也成了京韻徽劇的重要傳承地。
陶濤介紹,“鑼鼓響,腳板癢”,這句俗語形象描述了徽劇在伏嶺群眾中的文化藝術魅力。據記載,從道光10年(1830)至今歷時188年,伏嶺徽劇共演出720多場(次)觀眾達400多萬人(次),時間之長、場次之多、觀眾之廣為全國罕見,《貴妃醉酒》《井臺會》《烏盆計》《萬花獻瑞》《八陣圖》《二進宮》《龍虎斗》《水淹七軍》等徽劇傳統劇目讓伏嶺古村享譽四方。
C 伏嶺籍的徽廚遍布全國各地
徽州人大都知道績溪“十碗八”,它就出自伏嶺。陶濤介紹,最早的十碗八,是10個熱菜加8個冷碟,績溪人的宴席,有“上臺雞,下臺魚”之說。這里的“十碗八”“九碗六”,是古時徽州人舉辦宴席最隆重的規格了。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佳句是毛澤東主席1956年暢游長江后在《水調歌頭·游泳》中留下的墨寶。這美味的武昌魚就是伏嶺名廚的作品,他們叫邵觀茂、邵在維、程民開,他們曾經營著武漢市的70年老店武昌中華酒樓,素以烹飪魚肴而盛名遐邇。他們是武漢的名廚,曾為毛澤東主席烹飪武昌魚等十道魚中珍饈。而在伏嶺這方鐘靈毓秀的山水,曾經孕育了一代代徽菜名廚,這里也成為世人公認的徽廚人才搖籃。
邵之惠,伏嶺人,原績溪縣地方志主任,現為黃山市徽州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安徽省徽學理事,也是《徽州文化全書中《徽菜》的首席作者。采訪中,邵之惠告訴記者,伏嶺人具有徽州人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性格,他們的謀生手段多為廚藝,因此在外創辦徽菜館的伏嶺人甚多。
邵之惠稱,放之“無徽不成鎮”的年代,人口不到9萬人的績溪,從事商業的人口達到24.3%,遠遠高于老徽州其它5個縣的3%—8%,伏嶺和上莊更是達到40%。而從清咸豐年間到新中國成立至今,伏嶺鎮徽廚在全國曾開設徽館400余家,僅上海就有200多家,占全縣的70%;解放初期,僅伏嶺下村在全國11個省市經營徽館達120家,平均每4戶開過一家菜館,戶均占有率為安徽之最。因此,績溪成為全國同時擁有“中國徽菜之鄉”和“中國廚師之鄉”兩塊牌子的三個縣之一。
D 建美麗鄉村 促古街保護
冬陽下,徜徉于伏嶺老街,長千米余,寬兩三米,一條重修的古道中間是石板,兩邊鵝卵石鋪就,整齊而美觀。街的兩邊,老門頭新店面依然生意興隆。據介紹,伏嶺古街上曾有商鋪數十,是當地嶺前、關前山、羅川、新橋、上村等地的重要集散地。古街曾有72條巷、36口井,2座木橋,3座石橋,但經歷過太平軍的洗劫和文革的破壞,街貌猶在,古跡幾無,只有零星的被時光淬過的古屋、古祠堂、古店鋪仍舊熠熠生輝。
伏嶺是“安徽省傳統村落”,是徽文化核心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針對古街的保護,陶濤說,鎮里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污水處理工程,恢復了古街的石板路,利用美麗鄉村項目對古祠堂進行修繕,建起了家風家訓館,徽菜館和徽劇館,并對主街道周邊的立面進行改徽,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和傳統習俗,使其與現代文明相適應。
責任編輯:余佳維值班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