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考研沖刺期。無數的考生,在“寢室-食堂-自習室”三點一線的兩個月、半年甚至一年多里,在吃了無數泡面、快餐、外賣之后,要迎來第二次改變人生的重大機會——高考是第一次,考研是第二次。作為高校教師,每年都有本科生真誠地也是充滿困惑地咨詢我:到底是否應該讀研呢?是應該考學術型碩士還是專業型碩士呢?說實話,每次我都很為難:很可能我的一句話影響了他們一生,至少是好幾年無比珍貴的青春時光,難道不應該慎之又慎嗎?尤其是,碩士又處在一個略顯尷尬的位置。(據《中國青年報》)
考研到底有多重要,是必須要去考,還是可以先就業再說?對于這樣的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答案。從大的方向上來說,考研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挑戰和考驗,從本科教育到研究生學習,在知識層面上,的確能夠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不僅能夠加深之前本科學習上的不足和空缺點,而且能夠讓自己更加沉下心來做學問。
但是在考研的大軍中,又有多少是真的想去做學問的,恐怕又要大打折扣了。回避就業,甚至不愿意面對就業的多重壓力,從而選擇在考研的道路上一條路走到底的也不在少數。其中不乏有考了數次的“老童生”,為了考上研究生,不惜花費數年時間,不愿意擇業和工作,害怕面對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以一種避世的態度來面對生活,這顯然都是不可取的。
我們都知道,本科階段的學習屬于知識普及型的教育,真正要做到理論和科研上的深度研究,又需要進入到博士階段的學習。碩士生所處的位置是相對尷尬的。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在讀研究生為198.11萬人,在學博士生34.2萬人,碩士生163.9萬人;畢業博士生5.5萬人,碩士生56.39萬人。從數據上能夠發現,碩士生的比例遠遠超過博士,這說明博士還是相對稀缺的,在學術研究上,也明顯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考研并非人生中唯一的出路和選擇,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我們需要考量的是自己如何去適應社會、適應競爭,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只有真正適應自己的,才是最合適的。有時,盡快擇業也是不錯的選擇。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