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民政部門對外公布了全市53處臨時避寒點的地址、聯系人和聯系電話,表示有需要的人可以前往臨時避寒點接受救助,避寒點還會提供棉衣、棉被、食物和飲用水等避寒物資。此舉一出,就贏得了網友的紛紛點贊,稱杭州這座城市真是愛心滿滿。但尷尬的是,杭州之聲的記者隨后進行了暗訪,卻發現情況和事實大相徑庭:公布的避寒點缺少物資或根本沒有;24小時值班點沒有人在;24小時聯系電話沒有人接;值班點工作人員對救助事宜一問三不知……僅蕭山區1個點各種取暖物資齊全,且有值班人員及時接聽了電話。(1月9日《杭州之聲》)
誠如媒體記者感嘆的那樣,如果這是一場考驗杭州寒冬送溫暖的考試,除了蕭山,其余城區的成績單上除了不及格,還有三個詞:憤怒、遺憾、傷心!說起來也難怪,原本設立臨時避寒點,配齊配足棉被、棉衣、食品和飲用水等救災物資,做好24小時值班值守,足以讓那些生活無著落,身邊無人照料且生活難以自理,抑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流浪未成年人、危重病人、疑似精神病人在這數九寒冬里,得到及時的救助,也肯定會成為暖心利民工程里的一個“示范性”舉措。
然而,事與愿違,從記者突擊暗訪的結果來看,絕大多數的臨時避寒點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這大冷天的,說好的滿滿愛心、臨時救助等措施大多“霧化”了,留下的只是杭州市民政部門粉飾太平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及一地雞毛。這實在是令公眾驚嘆“猜中了開始,卻想不到結局”。
不得不說,杭州市民政部門對外公布的全市53處臨時避寒點的地址、聯系人和聯系電話,主要目的想必就是能及時發現并救助那些真正需要的城市生活無著落者,以免出現“路有凍死骨”事件。或許,真正使用臨時避寒點的城市生活無著落者并不是很多,可一旦派上用場,往往會給求助者一個臨時的溫暖的家,甚至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但是,新建的臨時避寒點居然成了“畫餅”,給予避寒求助者的承諾是口惠而實不至,所謂的愛心也只是在半空聒噪,未能落地,以至于相關部門也沒有在第一時間說明原因。對此,相關部門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能沒有反思,抑或是不能沒有問責。
眼下,臨時避寒點的舉措既然已經開了頭,就得扎扎實實落實下去,尤其是后續管理措施必須跟上,更要持之以恒,做細做實。否則,擺一擺花架子,最終勢必冷了公眾的心,也有損自身單位形象,還有可能會被嚴厲問責。數九寒冬里,希望當地這項暖心工程能夠盡快“回溫”。
責任編輯:實習生 陳欣